两三次吧?那就是二三钱银子。关键一家人往往也只有一个男劳力,女人和孩子洗澡也得花钱啊。这要是生个三五个孩子,每个月赚的钱几乎还不够洗澡用的。
是以,别说是普通百姓了,即便是赵半甯这样的副守备,堂堂从五品,一个月的月规银也不过八两而已,虽说当官的总有些乱七八糟的油水,而且赵半甯也不用养家糊口,家里早没人了,他又没有娶妻生子,但这毕竟是特例,甚至于赵半甯也很舍不得花银子洗澡。
原因就在这混堂上。
瓮堂是南京比较特殊的存在,大部分老百姓去的澡堂子在明朝叫做混堂,是因为古代的澡堂子都是大池子,后边有巨釜烧水,烧开之后用轱辘引水,注入池中。但是开水太烫,古代又没有温控的技术,是以只能在轱辘引水的过程中,以人力往轱辘里加冷水,这样就可以确保注入到池中的热水温度保持在四十度附近。这一热一冷混合注入的方式,就成了澡堂子命名的根据,于是就有了混堂的称呼。
而像程煜这样的富人以及朝廷官员,当然不可能去这种大池混浴的地方洗澡,那里头,去过早先那种大浴池的人都知道,水其实脏得很。而且古代还不讲究,什么疥疮、皮肤病,甭管什么人,都能去,只要给的起钱。是以稍微有点儿身份,或者有点儿钱的人,是绝对不敢去这种地方洗澡的。
而在古代,达官显贵洗澡,称之为清,士族文人洗澡,称之为凉,只有穷苦百姓洗澡才叫浴。
士族文人去的通常是小池洗浴,洗澡水一客一换,池子很浅,面积也很小,就是容纳单人躺下的那种。长度也就是一米五左右,宽度也就两尺,翻个身都困难,关键是深度最多也就是三四十公分的样子,躺平了也就堪堪没过人的身体。
可就是这种地方,洗一次,光是柴火钱就得近二钱银子,若是再有点儿搓澡修脚之类的服务,没有半两银子很难出的了门。
这样的澡堂子,名称里通常带有一个凉字,有叫某凉堂的,也有叫某凉池的,或者某凉阁的,不一而足。
至于达官显贵,以及程煜这种富人洗澡的地方,就要高级的多了。
也是一人一池,水当然更是一客一换,但池子就要比凉堂凉池大些了,水也深不少,至少能到让人好好享受一下类似于现代人按摩浴缸的程度。
这种场合,基本上跟现代社会的高档会所差不多,名称里通常带有清字,后边也多用池字,阁也有些用的,但堂就几乎没人用了。这有个最着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