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
他是一个历史知识和绝大多数普通人差不多的穿越者。所以他不知道唐三彩是干啥的
通俗来说,就是他知道大概的历史脉络,也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大事件,但涉及到具体的历史小事件就两眼一抹黑。
具体到某一事件的具体表现,就是他甚至不知道上官庭芝是上官婉儿的父亲,在问李贤谋逆案的时候下意识忽视了上官庭芝和上官婉儿这两个关键人物。
而李贤则是刚好相反,他作为“历史”的参与者,所知道的全都是小事,甚至能具体到高宗皇帝一天吃几顿饭蹲几次茅房的那种(不是)。
这俩人刚好就互补了。
所以,咱们从李贤的视角来看,刘建军总是对他帮助诸多,但其实换个角度来说,李贤对刘建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起码平康坊就是贤子告诉刘建军的不是?
嗯,
王婆卖瓜之后当然还是得说说这本书的问题和bug。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同样还是在它的设定上边,因为设定是李贤的视角,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唐朝人,写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毕竟咱也没活在唐朝过,同样也没当过废太子,所以写的时候要查阅的资料相当之多,连说话的习俗都是。
印象深刻的有一点就是李贤夸上官婉儿亭亭玉立的那一段,后来才发现亭亭玉立这个词出现的很晚,在这之前用到的都是亭亭而立。
但好在,最艰难的时候熬过来了,随着刘建军逐渐跟李贤接触,李贤甚至能大致理解“贝塔”不是什么好话了,说话的习惯也逐渐被刘建军“带坏”,写起来也轻松了许多。
然后再说bug。
有很多小bug完全是因为作者没当过太子也没活在唐朝过的原因,经由各位神通广大的读者提醒后,已经改过来了,有些没被揪出来的,那也对剧情影响不大,无伤大雅。
(其实这种情况只要让我去唐朝当当太子就好我特么当太子了还写个屁的小说!)
然后说一些比较大的bug。
问就是设定。
其中有一个就是长安城。
众所周知,李治是在洛阳嗝屁的,在这个时间点的武则天也是在洛阳,但她却选择把李治的尸体运回长安,自己坐镇洛阳。
可是在这本书里,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在长安。
为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