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83章 一盘白肉,竟藏着一段文人抗战史!(2)

却没有去夹肉,而是先讲述起来。

“这道菜,全名叫‘李庄刀口蒜泥白肉’。”

“它还有一个曾用名,叫‘蒜泥裹脚肉’。”

“裹脚肉?(wrapped-footmeat?)”

黛西听完林晚的翻译,一脸困惑,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

“因为肉片又长又薄,吃的时候要用筷子裹起来,形态上有点像旧时候的裹脚布,所以得了这么个乡土气的名字。”

陈品解释道。

“后来,还是在抗战时期。”

陈品的话题,又自然而然地回到了今天的主线上。

“当时,为了躲避战火,大量的文化机构、高等学府都内迁到了蜀地。其中,一个叫李庄的古镇,就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一大批顶尖的学者文人。”

“这些学者在李庄治学时,吃到了这道菜,都觉得美味无比。但当时中央研究院的一位所长,叫陶孟和,他觉得‘裹脚肉’这个名字实在不雅,配不上这么精湛的厨艺。”

“于是,他便提议,改名为‘李庄白肉’,既点明了产地,又突出了它的特色。”

“所以,这道菜的名字,也承载着那段文人风骨与烽火岁月交织的历史。”

一番话,听得众人恍然大悟。

原来,今天这两道菜,都与那段岁月有关。

一道是市井百姓宣泄怒火的咆哮,一道是文人雅士赋予风骨的诗篇。

我靠!又是一道有故事的菜!我今天真是来着了!

一个‘轰炸樱都’,一个‘李庄白肉’,一个代表武,一个代表文。品哥这顿饭,是想告诉我们,华夏人的骨气,刻在各行各业的骨子里!

哭了,真的哭了。原来美食的背后,是这么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陈品说完,这才夹起一片肉片。

那肉片极长,他用筷子夹住一头,轻轻一抖,整片肉都在空中划出柔韧的波浪。

哼,凡人的刀工,总算有点看头。能将一块凡肉处理到这种地步,也算是穷尽了技艺的极限。

脑海里,小馋猫的声音带着一丝难得的、对于人类技艺的认可。

不过,味道的关键还在于那碗蘸料,要是调得不好,再好的刀工也是白费!

淡蓝色的数据面板,应声而出。

叮!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