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43章 方默:速胜论、决战论要不得(2)

看鬼子在开战前只有60万常备军,但是此时光在大夏,鬼子就已经投入了超过30个师团近100万兵力。

而这都得益于鬼子优秀的兵役制度。

鬼子在维新后就建立了普遍兵役义务制度,规定17岁至40岁的男性国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

服过兵役的退伍人员和适龄男性青年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预备兵、后备兵以及两级补充兵。

所以鬼子才能在开战后直接在大夏投入近百万兵力,此时唯一限制他们的就是后勤。

他们的重兵集团,只能围绕着港口和铁路线活动。

兵员方面,自己虽然在金陵打掉了他们几万老兵,但鬼子的人力池还很充足。

那些退役回乡的“在乡军人”,稍微训练一下,拉上来就能充当中坚骨干。

他们的常备师团、特设师团,架子都在,补充起来快得很。

工业更是没法比。

鬼子损失的飞机、大炮、坦克,国内的工厂可以源源不断地造出来。

而大夏呢?

想到这,方默的目光扫过眼前这几位同僚。

中央军最精锐的调整师,像36、87、88师,那些经过长期训练、装备精良的老兵,在沪上几乎打光了。

后面的补充兵,无论是训练还是战斗意志,都差了一大截。

这样的种子部队,损失了,就真的很难再补充起来了。

工业方面,唉

即便是靠着自己的抽奖系统,在金陵这一个多月的血战中,后续初级、中级池的抽奖奖励也主要是在填补战损,维持部队不垮,弹药不至断绝。

想要扩军?

难啊。

战斗中,不仅人会牺牲,武器也会损坏。

机枪打红了枪管,火炮炸膛了,或者是毁坏于鬼子的炮火之中,这都是常事。

白党那边的兵工厂,产量就那么点,质量还参差不齐,指望他们补给是不现实的。

西方的军购渠道,现在也被鬼子看得死死的。

只剩下北边毛熊的援助了,可那也是杯水车薪,还得看人家脸色。

自己这边,偶尔有多余的缴获鬼子武器,私下里换点大洋,补贴一下弟兄们,也就这样了。

再次吃下一颗花生,方默想起另一个时空那篇著名的文章。

终究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啊,这是一场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