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面色也应该有些营养不良。
“谢谢陈大夫。”女同志感激道谢,接着把信递给陈蕴:“叫我小许就行。”
两封信都来自泰城。
父母写的比较薄,不用撕开陈蕴脑海中似乎就已经勾勒出父母写信时皱着眉头的摸样。
另一封看地址是罗叔叔,信封厚度一入手陈蕴就知道叔叔又给自己寄钱了。
罗叔叔是父亲陈树发小,几乎看着陈蕴出生长大。
进医学院读书多亏罗叔叔,能远离城里是非进入红日机械厂工作也是他帮忙。
说一句是陈蕴的再生父母都不为过。
“那我先走了。”
将信封小心塞进包里,陈蕴拿起雨伞道别离开。
“陈大夫先等等。”
小许匆忙跟同事交代了两句,抱着个包袱从柜台后绕到陈蕴面前,拉着人去了路边树荫下。
“志国自己做的谢礼,我这不还准备下班给送过去呢!”
灰色包袱皮解开,一个三十多公分高的小泥炉递到了陈蕴面前。
“冬天用小炉子烧个水什么的可方便,还能放屋里烤火”
“赵志国同志自己做的?”
小泥炉做得很细致,大小刚好够放一块蜂窝煤进去,而且还做了隔空层,看样子也能烧柴火。
关键放锅的孔洞还做了里外两圈,大锅小锅都能用。
“志国平时就喜欢捣鼓这些玩意儿,陈大夫可千万别嫌弃!”小许把泥炉子往前推了推。
“手可真巧,别人就是想买还买不着呢!”
泥炉子可真来得是时候,陈蕴昨夜值班脑袋里都全是火锅,馋得梦里都在流口水。
炉子肯定会收下,钱该付也得付。
两人就该不该给钱推来推去半天,小许最后还是败在陈蕴的力气下,象征性收了一元钱。
家书在手,又得到个好东西,连烈阳都让陈蕴觉得亲切了起来。
一路哼歌回到宿舍,放下东西就赶忙拆开了父母的信。
毛笔字苍劲有力,一看就是父亲陈树的字迹。
一惯报喜不报忧,连能吃上大米饭这种事都和上一封信一模一样。
想要知道家中具体情况,只能看罗叔叔的信。
拆开另一封抖了抖,果真从里掉落出张十元大团结。
把钱收进抽屉,展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