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举动。
只是在蜀军进犯太原郡的时候,袁绍派遣了颜良和高览前去抵御蜀军的进犯,其他再无一二大的动静。
‘西进?’
‘南下?’
关中刘璋,负宗室之贤名,拥关陇、巴蜀之沃土,必为大害,宜先除之。这是袁绍麾下沮授、审配的观点。
而颍川出身的荀谌和辛评则认为,关中有潼关、蒲坂之险,纵使十万大军往之,亦难以攻克,不如就易避难,南下中原攻打曹操为上策。
况且若是河北大军阻于潼关、蒲坂,届时曹操有所异动,引兵袭取邺城,恐将为大害,毕竟由中原向邺城,除却黄河较为险阻,却是无有什么大的关卡。
而黄河不如长江浩渺,渡口极多,在河北大军西进之时,留守的军司难以做到处处防备,将黄河的渡口都守御完备。
与之相反,荀谌和辛评给出南下的建议是,上党、河内在袁绍手中的情况下,抵御蜀军东进,皆有险阻可守,但置兵两万余,就可挡住蜀军。
大部河北兵马可一齐南下,渡过大河,一路坦途的向着许都杀去,兵威赫赫,声震戎狄,加上袁绍出自汝南,门生故里极多,到时候一呼百应,曹操何以御之。
届时袁绍击破曹操,夺得天子,将天子迁徙到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霸占中原,据天下十之六七,就算刘璋、刘表、孙策三家合谋,也非是袁绍的敌手。
就在袁绍认为荀谌和辛评的建议可行的时候,沮授和审配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沮授认为由北向南,虽是一路坦途,可曹操用兵少对,南军又是精锐,恐会落入相持的境况,到时候蜀兵大出,两面交兵之下,将有大忧也。
审配则认为,曹操挟持天子,控御公卿,凡事都打着天子的旗号,如果袁绍攻打许都,到时候曹操假天子之命,号召四方诸侯共讨,并责袁绍无人臣之礼,乃是国贼董卓、李郭之流,届时袁绍大义将失,军必无利。
在一众谋士的言辞机锋往来下,南下有南下的长处,也有相应的弊端,西进有西进的好处,也有蕴含其中的忧患。
一时间,袁绍扪心自问,他自认为关中刘璋比之曹操,对他的威胁更大,可关中四塞之地,不是轻易能拿下的,而曹操威胁较小,加之河北和中原之间没有什么大的险阻,似乎应该先解决曹操为宜。
威胁大的不好料理,威胁小的似乎容易拿下,是先攻灭对自己威胁更大的关中刘璋,还是先剪除威胁较小容易夷灭的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