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微小的回报(4)

传言不仅有美玉还有数不清的金银与美女,王翦过着如同神仙般的生活。

而有一个传言从频阳传出来,那是当初王翦在函谷关见到公子扶苏的时候,是王翦将面条秘方交给了公子扶苏。

现在,王翦还在让人不断买米面,在频阳制了许多面条,天天都在吃面条。

不过这都仅仅是传言,说的人多了,人们就会信以为真。

扶苏听到这个消息,笑着没有让人出去辩解,就让老将军当一个面条的祖师爷,那又何妨。

入秋之后,公子高时常来高泉宫走动。

田安正在晒着柿饼,公子高就在一旁帮忙,将一筐筐的柿子收拾起来。

“他们说蜀中的柿子大。”

田安道:“关中的柿子虽小,但很甜。”

闻言,高将柿子分给身后的两位妹妹,她们是始皇帝的女儿。

吃着甜甜的柿子,两位公主笑得很是满足。

田安耐心地劝着公子高,要少吃柿子,不然会吃坏肚子。

扶苏觉得,如果关中各县都能够和商颜山一样,那么关中的人们会活得更辛苦,比现在还要辛苦得多。

商颜山并不大,扶苏想要给人们树立一个劳动致富的典型。

想要富裕,就需要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荀子才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所以嘛,荀子这句话的背后说不定就是劳动与创造。

坐在高泉宫前,扶苏觉得,这都只是自己的浅陋之见罢了。

但又觉得,虽说没有找到荀子他老人家的标准答案,但总该没错的。

譬如阅读理解,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题,只要你写得足够多,总能蒙对一部分答案。

荀子擅用比喻,所以韩非也善用比喻。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韩非的比喻甚是精妙。

所以呀,不能有退让,扶苏觉得在修建河渠的事上,哪怕自己退让半分,都对不起自己的老师韩非。

而老师与张苍之所以会赞同那就更好理解了,大家都是荀子的弟子。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能当荀子的弟子,受益匪浅。

今天廷议结束,右相之所以会站出来说话,多半是带有摇摆的意思。

如果不是自己这个大秦公子站出来说话,这话若换成丞相说出口,冯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