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
但是在掸邦高原,不管是傣、佤等大族,还是克钦、德昂、苗等族,除了本族供奉的神仙以外,最崇拜的人竟然是诸葛亮和李定国。
据说诸葛丞相出师表中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不毛,并不是指不毛之地,而是八莫,也就是现在清军和缅军对峙的新街、老官屯附近。
如今的掸邦高原,也四处可见诸葛丞相的庙宇,纪念李晋王的望乡台以及庙宇。
写下‘读罢残碑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的刘彬,便是从此地北返的,崇拜李晋王的风俗,也一直是在此地保存。
后世英国人侵略此地的时候,各地佤族土王,也是用诸葛丞相的名义发布檄文,表明立场,凝聚人心的。
而眼目前下,这样的人,莫子布是最喜欢的,因为可以很容易的把他们变成志同道合的同志。
但对于郑信来说,他一来并不想与反清势力有过多的交集,二来掸邦的主体掸族其实就是傣族。
他们对贡榜王朝戒心极大,对傣族南迁形成的泰人暹罗国戒心也很大,他们害怕郑信借路是假,假途伐虢是真。
在这种情况下,郑信根本不敢兵出清迈,出了清迈,大概率就要跟傣、佤等族的土王开战了。
他这吞武里王朝的开国大王要是为了册封,把自己陷在了掸邦高原,那乐子就大了。
退一步说,吞武里王朝国内并不平静,郑信此刻离境冒险远征,也是在给心怀不轨的递刀子。
所以,现在郑信就尬住了,他不管是从眼前还是未来,都无法领军进入缅甸。
但他要是不去,满清的使者就在军中,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所以郑信很想莫子布在身边,要是莫子布在这,不管是真去,还是假去,都可以为他解决问题。
不过莫子布此刻远在卑谬,肯定无法为郑信排忧解难,于是,另一个有心人出现了。
已经被郑信打发到柯叻城镇守的通,靠着在郑信身边做贴身侍卫的弟弟刍知,准确捕捉到了郑信的难题。
于是,他先命人飞马到清迈向郑信报告,做出国内有人造反的假象,且大张旗鼓,三日一报,好像很紧急的样子。
郑信正是进退不得,一看报告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因为要是真有动乱,应该是负责留守的郑敏成,或者宗室耆老郑莫赛来报告,不会是在东边镇守的通。
于是郑信也开始大肆炒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