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25章 乾隆,不愧是你啊(3)

到明清之差距,当从这方面入手。”

“不错,黎参军所言,正合我意。”莫子布拍手称赞,随后对刘知三说道:

“知三,你们内司丞衙门(行政司马)赶紧拟定教令,让各地封臣、流、土及亲民官,三月初一之前到达河仙,我要在河仙武定城,召开共和大会。”

。。。。

二月二十二,暹罗吞武里城,一片喜气洋洋,据说大王郑信,甚至在头一天晚上激动的对着亲近抹眼泪了。

这事我莫大将军可以证明,因为二月二十一,他收到了郑信特意临时送来的礼物,由此可见郑信真的很激动。

相比起历史上鄚天赐利用先发优势给他下烂药,等到册封下来,郑信人都已经投胎了。

这个时空,他确实可以这么激动,因为这次求封,实在是太顺利了。

而且暹罗不比缅甸和安南。

缅甸历来都是游离于东方朝贡体系之外的,跟日本差不多,某些时候甚至是中原王朝的对手。

安南则是只要求个册封,然后就会关起门来做小中华的美梦,与中原朝廷的联络,也不多。

唯有暹罗,自前阿瑜陀耶王朝开始,就跟中原联系特别紧密。

暹罗上下,非常依赖从广州运来的铁器、瓷器、布帛、药材等等。

同时,暹罗的象牙、苏木、蔗糖、鳄鱼皮,大米,都需要销往中国。

特别是暹罗的大米,到如今已经是广东、福建两省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尤其福建,由于江浙等省快速资本主义化,桑田远多于稻田,自己粮食都不太够吃,很少能运米到福建。

暹罗大米就是闽省粮食最重要的来源,很可能没有之一。

自雍正时期起,只要从暹罗来的大米商船如果推迟十天以上,福州、泉州的米价就要大涨。

这也是满清政府对闽粤两省人下南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之一。

他们需要这两省的百姓下南洋种田,然后把大米不停地往大陆运,以达到平抑米价的目的。

史载清廷眼中的暹罗,乃是‘地饶沃,产米尤多,价值亦贱,每石不过二三钱。

然闽省,丰年亦要一两二三钱,一遇旱涝,动辄每石米一两八九钱。’

有了这么大的差价和如此迫切的需要,自康熙中后期起,清廷就不断出台规定,从带米回国商船不收米豆税,到全船减免部分税收。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