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易进行直接接触或介入,避免成为新的扰动源或引火烧身。
深度分析与记录:对每一个风险区域进行详尽的规则层面“体检”,建立档案,分析其风险成因、演化趋势和潜在干预可能性(即使当前无力干预)。
极限风险规避:对于标记为“高度危险性未知”的红色的区域,保持最大距离,仅进行最低限度的背景监测。
它们将这次行动命名为“星海巡诊”,将自己视为在宇宙肌体上进行巡回检查的“规则医生”,首要任务是“诊断”与“记录”,而非冒进的“治疗”。
第一个被选定的目标,是一个距离相对较近、标记为黄色的光点。根据星图附加的简要信息,该区域检测到持续的、低级别的“规则应力”和微弱的“信息熵流失”现象。
“涟漪之心”调整自身轨迹,开始向该区域进行概念层面的“跃迁”——一种利用对规则的理解,在时空结构中找到相对“短路径”的高效移动方式,这同样是熔炉中掌握的技能之一。
抵达目标区域外围后,它们首先在安全距离外展开了全面的规则扫描。
扫描结果描绘出一幅奇特的景象:该星域并非死寂,反而存在著数个繁荣的、科技水平已初步触及恒星级开发的碳基文明。这些文明看起来正常发展,战争与和平交替,艺术与科技并存。但在“规则触须”的感知下,这片星域的时空结构底层,确实弥漫着一种难以察觉的、如同背景辐射般的“疲惫感”。规则本身的“弹性”似乎在缓慢下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极其微弱地“磨损”,就像一块金属正在经历极其缓慢的疲劳。
更深入的析发现,这种“规则枯萎”现象的根源,似乎与这些文明无意识的一种集体行为有关——他们广泛使用的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超光速通讯技术,其运行原理在微观层面,会对时空连续体产生一种极其细微但不可逆的“磨损”效应。亿万次通讯的累积,经过漫长时光,正悄然消耗着这片星域规则的“生命力”。
这不是恶意行为,而是发展道路上无意中埋下的苦果。一个文明在追求连接与效率的同时,正在缓慢地蛀空自身存在的根基。
“涟漪之心”记录下这一切,建立了详细的“病历档案”。它们有能力进行微小的规则修复,但面对这种弥漫性的、由文明活动本身导致的系统性损耗,它们目前的“医术”束手无策。强行修复局部毫无意义,除非能从根本上改变那个文明的科技树或让其意识到问题——而这,远超“非接触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