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整个车间。
一个学徒工,一步登天,成了技术部的领导。这在轧钢厂的历史上,是前所未闻的。
许大茂正在放映室里打瞌睡,听到这个消息,嫉妒得眼珠子都红了。凭什么!凭什么那个泥腿子出身的罗晓军能爬到自己头上去。他立刻开始在厂里四处散播谣言,说罗晓军肯定是走了什么歪门邪道,给厂长灌了迷魂汤,甚至说罗晓军是想趁机捞钱,把厂里的设备搞垮。
然而,罗晓军根本没空理会这些跳梁小丑。
成为技术部副主任后,罗晓军立刻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傻柱被他要了过来,负责后勤保障,保证项目组的伙食。他又从车间里挑选了几个手艺最好,最踏实肯干的老师傅。
项目开始了。罗晓军展现出了惊人的领导能力和技术水平。
他没有直接让工人们制造那些超越时代的零件,而是利用农场的能力,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用特殊材料悄悄培育出几个关键零件的微缩模型。然后,他拿着这些完美的模型,手把手地指导工人们如何改进工艺,如何调整参数。
那些原本在图纸上看起来无比复杂的结构,在罗晓军的拆解和指导下,变得清晰明了。工人们的疑虑,在一次次亲手操作的成功中,化为了由衷的敬佩。
许大茂贼心不死,想趁着夜里项目组下班,偷偷溜进车间搞破坏,弄坏几个关键零件。可他刚一靠近,就被负责安保的傻柱和几个工人当场抓住。原来罗晓军早就料到他会来这一手,提前做了安排。
人证物证俱在,许大茂百口莫辩。
项目进展神速。仅仅二十天,一号轧机就以全新的面貌,重新矗立在车间中央。
试运行那天,杨厂长和全厂的中层干部都来了。
随着罗晓军一声令下,电闸合上。
没有预想中的巨大轰鸣,只有一阵平稳而有力的嗡嗡声。巨大的轧机流畅地运转起来,烧红的钢坯被送入轧口,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一卷卷闪着金属光泽的优质钢材。
控制室的仪表盘上,各项数据稳定得惊人。产量监测器上的数字,更是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向上攀升。
一个小时后,数据统计出来。
改造后的一号轧机,生产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七十,能耗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产品良品率,更是从百分之八十五,直接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八!
全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数据震撼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