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七百八十一章 庆阳经验(5)

,靠近环河的地方又合适了。

年年到了季节就有本土蝗灾。

万历年间有个陈振龙,从南洋带回番薯,是引入番薯的第一人。

他的儿子叫陈经纶,是福建长乐县的秀才,创造了牧鸭治蝗的生物防治技术。

但对鞠思让来说,牧鸭治蝗是在东南经过验证的方法,鸭子养殖需要水,环县上游的水连人都没法喝,更遑论鸭子,所以因地制宜,他主要推广的是让府治之下的百姓养鸡。

仅在马莲河下游两岸,能引水灌溉的地域,让人养鸭。

鸡鸭不白养,在庆阳想放牧养羊,必须取得鸡鸭户的户籍,这个身份并不世袭,只是一个准入门槛,有这个身份才能放羊。

鞠思让将撂荒的生地都赁给了官府在籍的鸡鸭户,靠近环河下游的养鸭,靠近山地的养鸡,每顷荒地年征五对鸡或鸭,记名在官府,但仍由养殖户放养。

这笔撂荒地的实物税,价值每年两千三百多两。

鞠思让也没打算靠这个增收,只是给养殖户加个最低标准,赁一顷荒地必须保有四只鸡鸭,没准官府什么时候征呢。

因为其这一政策,庆阳府的鸡鸭存量大量上升,价格也从原本的四十六钱一只,降低到了三十钱,其中嫩鸡和肥鸭要再贵一点。

能在这个价格稳住,是因为延庆旅和陇西旅的驻军,总要买来吃。

这种情况,让刘承宗万分感慨,鞠思让是真厉害。

有人有地、有鸡有鸭、控制了蝗灾、供应了军队、消弭了叛乱。

虽然人是少了些,但是在这个年代,刘承宗对这事挑不出一点毛病。

刘狮子在庆阳府衙足足住了三天,跟鞠思让聊了很多治理地方上的问题,将其政策一一记下,这才南下启程。

相较而言,凤翔的知府李嘉彦,就差多了。

刘承宗带着庆阳府给他的好心情,走到邠州,召见李嘉彦。

他心想,凤翔府的情况比庆阳好多了,人也多、地也多、灌溉也好得多。

谁知道实际情况要说差远了倒也不至于,就是没啥惊喜。

凤翔府有三十五万男丁,庆阳的三十五倍。

但只有七万七千顷田地,接近庆阳的四倍。

熟地三万六千顷,丁均十亩地,生地四万多顷,完全没有利用。

本来这不算什么,其实中规中矩,凤翔府的治理难度,本来就比庆阳大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