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七百八十三章 免盐银(2)

但他扫视殿中众人,帅府本身的将校官吏,都多少有个抢劫犯的副业在身。

虽然此间多了外藩的领主们,但是像巴图尔珲台吉、摆言台吉、楚琥尔将军之类,也都是精通劫掠的专业人才,全是乌鸦一般黑,也没啥丢人不丢人的了。

也就河道总督陈奇瑜、巡盐御史孙振生、巡茶御使梁兴这寥寥几个正经人,他们的样子都像没听见一样。

承运放心了,这才抱拳道:“大帅,各地编了户籍丁数,便要定下一个丁银数目,没有这笔银子供应日常开支,地方衙门运转不起来。”

就在这时,巡盐御史孙振生出列行礼,道:“大元帅,户口盐银的征收,还要多加考虑。”

刘承宗示手让其详说,才明白这钱其实收的没有道理。

户口盐银起源于明初。

当时国家初定,北方残破,人口十不存一,又设有大量驻军,在军屯田之余,太祖皇帝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食盐配给制度。

令天下百姓输米助军,只要把粮食运到边防,人人可以是盐商,盐运回各地,经府、州、县、乡、都、里各级,官府按户计口,十五以上叫大口,每月支盐一斤,以下叫小口,每月支盐半斤。

这个时候是无偿配给。

永乐年间,因宝钞通货膨胀贬值,为强制回笼宝钞,将实物无偿配给改为宝钞征收,仍旧是大口每年十二斤、小口每年六斤盐,每斤百姓要纳钞一贯。

当时一贯宝钞的官定市值为铜钱十二文,照这个价格,三口之家每年的盐税是三百六十文。

但是到正统年间,就开始不讲道理了,全国停止了食盐配给,但这一贯宝钞依然在收,成为实际上的人头税。

至弘治元年,盐钞银被放进了田税了,每亩征银三厘,这三厘一直叫盐银。

摊丁入亩。

至此,明朝的人头税在正统至弘治年间短暂出现,随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但这加征的三厘田税,一直以盐银的名字,延续至今。

孙振生被刘承宗任命为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必须得问问刘承宗对这事的看法,官府要不要进行食盐配给,配给要有具体解运章程,不配给的话,就是盐运由商,但这每亩三厘的盐银还征不征。

刘承宗当即摇头:“不征,既然在正统年间就不给配给食盐,还征这个干啥。”

孙振生刚要行礼,夸刘承宗两句宽宏仁义,话还没说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