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0章.终极任务(1)

2010年后大量热钱涌入影视业,资本跑通了‘流量明星+粉丝经济’模式,导致资本更依赖导演、明星而非制片人把控质量。

国内也相当缺乏兼具艺术鉴赏力与商业运营能力的职业制片人。

多数制片人出身金融或行政背景,创作干预能力弱,常沦为融资工具或挂名职务,实际决策权常常被投资方或导演架空。

观众和媒体也习惯将电影视为导演个人作品,强化导演的文化权威。

艺术电影节,如戛纳、柏林以导演为评奖单元,进一步抬高导演地位。

在这个过程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徐光头,赵燕子等明星转型的制片人,但他们能成功更多依赖个人影响力而非专业制片能力。

不过制片人中心制并非一直没能在国内生根发芽,国内电视产业自己玩死自己后,爱优腾一统天下,就采取了制片人中心制。

因为这样的模式与互联网公司管理项目的架构天然吻合,视频网站寻找自己信得过的制片人,然后制片人拉起队伍操盘项目。

但没学到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的精髓,弊端却学了个十足十。

网剧的画质,服装道具是越来越精良了,但整体剧集的质感却比十几二十年前的剧差太多。

而且一个题材火了,马上有许多跟风之作冒出来抢流量热度。

当下现况是投资方都更愿意选择信任导演,演员与经纪人都更愿意跟导演合作,编剧更愿意直接跟导演沟通。

制片人,制片人是哪根葱?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导演相比于制片人更能得到创作、演员、资金等方面的信任。

制片人没有任何得到锻炼的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制片人深度的参与项目,也就不会有制片人成长起来。

陈元真的很头疼。

依赖面对面传输在元宇宙内部大规模启用工具人,搞制片人中心制。

优点是他轻松,能完全掌握公司,公司可以在这个影视产业市场化改革前期就迅猛发展起来。

缺点是如此做公司根基不牢,生死几乎全在他身上,容易被针对,选择这条路可谓是先易后难。

走传统路线,放弃现在就弄那劳什子制片人中心制,靠着先知先觉与系统外挂,认真筛选业内人才为公司塑造骨干打好基础,

一步步滚雪球壮大,等待互联网时代来临,制片人中心制环境成熟后再进行改变。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