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忙碌与日益沉重的孕体负荷中悄然流逝。
方允的孕肚已隆起得十分明显,行动间多了几分孕晚期的迟缓,但那双明眸中的神采和对工作的热忱却丝毫未减。
她依旧准时出现在律所,专注地处理着新丝路项目的复杂法律问题,拒绝任何关于提前休假或减轻工作的提议。
赵廷文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却深知她骨子里的执拗,只能将那份担忧化作更细致的暗中守护。
就在方允专注于案牍劳形之际,一粒曾在临昌项目风波中埋下的种子,在高层决策的春风化雨下,悄然破土而出。
组织法制工作委员会牵头,联合发委、司部等多个核心部委,正式启动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工作。
这项法规旨在填补法律空白,为投资规模巨大、关乎民生的重大基建项目,立规立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牵涉利益格局更是盘根错节。
一次高规格的立法协调会上,讨论陷入胶着。
各方代表就如何平衡监管力度与市场效率、如何构建科学的风险共担机制唇枪舌剑,难以达成共识。
主持会议的,正是曾带领巡查组亲历临昌风波、力挽狂澜,如今已擢升为某专门委员会主任的程组长。
眼见僵局难破,他放下手中材料,沉稳目光扫过全场:
“同志们,制定这样一部法规,光有理论框架和美好愿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能落地的、能解决实际痛点的条文。”
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什么,语气带着深沉感慨:
“就像当初临昌那盘困局,最终能拨云见日,靠的是什么?是抽丝剥茧的法律分析,是铁板钉钉的证据链条!我们现在最缺的,正是这种能将错综复杂的现实难题,精准转化为法律语言的能力。”
他拿起另一份材料,是关于新丝路项目法律架构的简报:
“再比如,像新丝路这种体量庞大、涉及多国法律体系的超级项目,光靠书本上的理论是玩不转的。”
程主任的声音带着叩问的力量:
“它需要的是真正在一线摸爬滚打、处理过复杂利益博弈和突发状况的法律专家,他们的实战经验,对我们制定这部管理规范至关重要。
法规的‘牙齿’和‘韧性’,往往来自于这些实践者的真知灼见。”
程主任的话语点到即止,未提具体人名。但,对于在座皆是深谙庙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