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
旋即,她转身,随人群离去。
大厅里恢复如常,陈宴辞却迟迟没有移动脚步。
那个带着甜美笑容、眼神清澈灵动的少女模样,已在他心底刻下了一道深痕。彼时的他或许并未全然明了,这一眼,究竟意味着什么。
只隐约觉得,这个原本平凡的开学日,因这惊鸿一瞥,变得有些不同起来。
自那日后,“方允”这个名字开始更频繁地萦绕在他周遭。
导师提及她,多是赞叹其思维敏捷、悟性惊人;同学议论她,则更多聚焦于那惊人的美貌和神秘家世。
走在校园里,时常能捕捉到低声议论“那个十六岁小师妹”的碎片。
一次在食堂,同窗好友周维端着餐盘在他对面坐下,挤眉弄眼地用筷子示意不远处独自用餐的纤细背影:
“喏,看见没?传说中的方允。啧,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陈宴辞顺着他的目光望去。
她正低头看着一本厚厚的书,一边慢吞吞地吃着盘子里的青菜,侧脸线条优美又专注。
周维压低了声音,半开玩笑地凑近:
“说真的,宴辞,要不是人家小姑娘才十六,未成年,光看这颜值和智商,跟你站一块儿,还真挺般配的。”
陈宴辞心口猛地一跳,一种被窥破心事的微愠与慌乱骤然窜起。
他沉下脸,眉头紧蹙,声音压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
“周维!不要拿未成年人开玩笑,注意点影响。”
周维愣了一下,大概没见过他因为这种玩笑话如此严肃,讪讪地摸了摸鼻子:
“得,我就随口一说,别较真嘛。”
陈宴辞不再理会他,重新拿起筷子,却有些食不知味。
眼角的余光却不受控制地,再次飘向那个方向。
“般配”二字,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底漾开一圈圈混乱的涟漪。
他开始越来越多地“偶遇”她。
在导师办公室外,常能看见她抱着一摞比她还高的法学典籍,仰着头认真地向导师请教问题,眼神专注得发光。
在图书馆最安静的角落,她总是固定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洒在她毛茸茸的发顶,她时而凝神疾书,时而蹙眉沉思,完全沉浸在法律的世界里,周身散发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气场。
但有时,他也会在食堂看见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