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小路往上走,路边的经幡在风里飘着,玛尼堆上的石头,刻着密密麻麻的经文。海拔越来越高,林砚开始觉得头晕,呼吸也变得急促。扎西停下来,给她喝了口酥油茶:“慢慢来,不要急,雪山会等我们的。”
走了三个小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垭口。垭口上的雪很深,没到了膝盖,风很大,吹得人站不稳。林砚望着远处的雪莲花谷,谷里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偶尔能看到几株雪莲花,开在岩石的缝隙里。
“你看,那里有马队的痕迹。”扎西指着雪地上的脚印,“是马蹄印,还有人的脚印,应该是很多年前留下的。”
林砚蹲下身,仔细观察脚印。脚印很深,像是驮着重物,旁边还有一些小小的脚印,像是女人的。她忽然想起曾祖母的马队,她们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走进雪莲花谷的。
就在这时,风忽然变大了,雪地里卷起一阵雪雾。林砚看到,那道紫色的影子,从雪雾里飘了出来。影子比之前更清晰了,她穿着紫色的马褂,手里牵着一匹马,马背上驮着一个茶箱,正是林砚手里的那只。
“曾祖母?”林砚轻声喊了一句。
紫色的影子转过头,朝她笑了笑,然后牵着马,往雪莲花谷的深处走。林砚赶紧跟上去,扎西也跟在后面,手里拿着登山杖,小心翼翼地踩着雪。
雪莲花谷的深处,有一个山洞。洞口被积雪覆盖着,只露出一道小小的缝隙。紫色的影子飘到洞口,用手一挥,积雪慢慢融化,露出了洞门。洞门上刻着一朵大大的紫菀花,和林砚银簪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钥匙。”扎西提醒道,“藏银牌子,是钥匙。”
林砚掏出藏银牌子,插进紫菀花的中心。“咔嗒”一声,洞门开了。洞里黑漆漆的,弥漫着一股陈腐的茶香。扎西打开手电筒,光线照进去,林砚看到洞里堆满了茶箱,还有一些马帮的装备——铜灯、马鞍、马鞭,墙上挂着一张羊皮纸,正是“紫衣帮”的马帮日志。
她走到日志前,小心翼翼地翻开。日志的第一页,写着林月的名字,还有“紫衣帮”的规矩:“不欺客,不丢货,不放弃姐妹。”后面的内容,记录了她们走茶马古道的经历,从大理到印度,再到回来的路上,每一个驿站,每一次危险,都写得很详细。
日志的最后一页,是阿紫写的:“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望果节。我们走进雪莲花谷,茶窖里的普洱茶还在,药品也安全。外面下起了雪崩,我们走不出去了。林月姐说,能为抗日做些事,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