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走去。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漂浮在他的身旁,心中知道,属于林砚的探险之路,才刚刚开始。而我,这缕被锁魂的孤魂,也将继续跟随着他,见证他接下来的每一次冒险。
接下来的几天,林砚开始查阅各种资料,试图解开那些符号的含义。他泡在图书馆里,翻阅着一本本古老的古籍和文献。她还走访了一些研究古代文字和历史的专家,向他们请教关于那些符号的知识。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大多数专家都表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符号,无法给出任何有用的信息。只有一位年迈的考古学家,在看到林砚画的符号后,陷入了沉思。
那位考古学家告诉林砚,这些符号看起来非常古老,可能来自于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老部落。根据他的推测,这个部落可能生活在几千年前,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文字系统。但由于历史悠久,关于这个部落的记载非常稀少,想要解开这些符号的含义,恐怕需要更多的线索。
林砚并没有因为专家的话而感到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解开符号之谜的决心。他知道,想要解开这些符号的含义,必须找到更多与这些符号相关的线索。而青冈山公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林砚第二次站在青冈山公墓入口时,天刚擦黑。暮春的风裹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卷着几片早落的槐树叶,在“青冈山公墓”那锈迹斑斑的石碑前打了个旋。我飘在他左肩侧方,能清晰看见他背包侧袋里露出的半截金属探测器——那是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宝贝,前几天还在灯下拆开修过线路。
“这次得顺着符号找。”他低头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指尖在封皮上蹭了蹭。上次从通道逃出来时,笔记本被刮破了一角,现在他特意用透明胶带仔细粘好,连页边的折痕都捋得平平整整。我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那个刻着“李长生”的墓碑像个钩子,把他的好奇心勾得死死的。民国三十年,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普通人的墓碑上怎么会刻着和神秘部落有关的符号?
我们沿着上次的小路往里走,手电筒的光束扫过一排排墓碑,在碑面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一个个弯腰站立的人。林砚走得很轻,鞋底踩在落叶上几乎没声音,只有金属探测器偶尔碰到石头,发出“叮”的轻响。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地面和墓碑底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刻有符号的痕迹。
走了大概二十分钟,前方出现一片密集的碑林。这些墓碑比其他地方的更老旧,有的已经倾斜,碑身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