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来,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立项、选角、制作、宣发。
立项其实就是确定电影的主体思路,是要获奖?还是要票房?
要获奖,你需要的是研究相应奖项的风格偏好。
要票房,你需要的是关注观众的喜好和市场的变化。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剧本,只有一个逻辑通顺、条理清晰、主线明确的故事才能打动人,无论是评委还是观众,这个其实跟艺术修养无关。
从这一点上来说,目前我们的编剧地位确实太低了。”
魏晋的话引起了台下文学系众人的普遍认同,更有甚者直接鼓起掌来。
“选角就是选择适合电影风格或者主题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
比如香江导演,你让他来执导历史题材或者战争题材,那肯定是不科学的,他们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底蕴。
再比如说演员,如果是文艺片,那最好选择演技出众但形象平常的演员,这样故事深度更容易被挖掘出来,而不是注意力全被演员抢去,房间里的曾梨可是一点没有当红女明星的样子,这就是为角色做出的妥协。
如果是商业片,除开贴合角色外,那就要演技和名气都出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名气还要压过演技,比如画皮为什么选择陈昆,比他演技更好的,比他形象更好的,都有,但综合下来,他是最适合的。”
听到这里台下有些老师已经开始发笑,这么明目张胆的说,真的好吗?
“再说制作,这其实考验的更多是导演的功底和后期团队的能力。
导演的技术水平,对于剧本的理解,对镜头的运用,对色彩的搭配,对画面的剪辑,对场景和氛围的把握等等都很重要。
后期的制作也特别重要,配音配乐、画面渲染、特效处理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再说宣发,宣发其实是一部电影最终能取得什么成就的重要手段。
对于商业片来说,宣发是在推广电影,让更多的人有兴趣走进电影院为这部电影买单。
对于文艺片来说,宣发是在做公关工作,不要以为国外的奖项就真的那么公平公正,欧洲三大和奥斯卡被公关的情况还少吗?
真正入围的电影,当真差距那么大吗?合理的公关就是在大家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让评委更加倾向于你而已,不要以为这么做很可耻,是对艺术的侮辱,事实上,这才是常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