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44章 谁赞成,谁反对(二合一)(3)

剥、洗、放、划、切、盘、放、续’,要知道华夏的语言体系里,单字动词可不多。”

王扶点头附和道:“没错,而且这样的句子还很多!”

“人才呐!”

王朦感慨了一句,在场的所有人深以为然。

“不单单是文字凝练,文风极简,这种风格在目前的文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

众人深有体会,此时大多数的作家,或多或少在作品里都带着一股冗长繁复的“翻译腔”。

因为当年文坛刚刚复苏,青年一代的作家里,很少经过专门的科班训练,甚至零基础,基本上就像余桦学习川端康成一样,借鉴外国文学的技巧和造词,难免会受到译文中翻译腔的影响。

“棋王不管在立意上,还是在叙事上,都是一种革新。”

方言提议把这篇作为第二期人民文学的头版文章,在4月初发表。

吕书友道:“稿子是好稿子,但是不是再改一改?”

周明看向自己的心腹,“改?怎么改?”

吕书友说:“这篇棋王,跟象棋的故事有几分相像。”

一经提醒,王朦、刘剑青等人也忽然觉得棋王和象棋的故事,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至少是极其相似,一篇是国际象棋,一篇是华夏象棋,一篇是b博士被盖世太保精神迫害,被关到没有窗户的小黑屋里,一篇是王一生下乡插队,在农村里忍受饥饿之苦。

最关键的,还有结局。

一篇是b博士这个业余国际象棋手在车轮战下,战胜了世界冠军,而一篇是王一生也在9人围攻的车轮战下,干掉了8名参赛棋手,以及一名隐多年的老棋王,不得不说是如出一辙。

“那这篇棋王算是抄袭茨威格的?”

于德利两眼顿时放光。

“当然不算!”

吕书友摇头,“这两篇的立意、内容和形式上,都截然不同,只是剧情走向相似而已。”

“还有其中蕴含的东西方象棋文化,以及象棋中的人生感悟,也是八竿子也打不着。”

方言眯成了一条缝。

在犀利目光的注视下,于德利讪笑道:“我一不小心失了言,方主任您别见怪。”

吕书友打了个圆场,“我的意思是,是不是让这个钟阿城看看茨威格是怎么写的,想想怎么把棋王写得更好,虽然棋王已经写得很好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