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66章 比较文学(二合一)(5)

到这儿来。”

纵然学生们再怎么不舍得让方老师离开,但还是乖乖地在人群中让出一条道。

毕竟,指名道姓要见方言的,可是季羡霖。

“季老。”

方言恭恭敬敬地打了声招呼,就见左右站着一排的人。

有的是老相识,比如谢缅,也有的是陌生人,就像乐黛云。

季羡霖一一介绍,轮到乐黛云,着重地点出是鹏城大学中文系的主任,燕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的秘书长,而且是以燕大教授为主体的华夏文化书院的第一批成员。

方言道:“幸会,幸会。”

“能在燕大毕业典礼这么重要的时刻,见到方老师,也是我的荣幸。”

乐黛云看似不经意地提了嘴“打工文学”。

“打工文学?”季羡霖等燕大的领导、教授们只觉得新鲜无比。

“这是我在粤东出差的时候,侥幸在佛山挖掘出一个劳动文学的变种。”

方言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一番。

乐黛云适时地补充了一句,眼下在鹏城,乃至整个粤东,都掀起了一股打工文学潮流。

季羡霖莞尔一笑,“‘打工文学’,很有意思的名字。”

可不是嘛!

之前出了个寻根文学,现在又多了个打工文学!

乐黛云不得不感慨,本以为方小将在文学创作上,已经是同辈无敌的存在,但没有想到他竟然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上,同样有这么高的见解,当真是世属罕见的奇才。

季羡霖笑道:“刚才听你跟学生们讲的话”

方言说:“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你就别谦虚了。”

季羡霖问他对比较文学了解的程度。

“略有耳闻。”

方言诧异不已,比较文学在国内的研究可不多,但是在国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

但是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而让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在“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

到现在为止,划分为了法美两派。

法国重视研究一国文化对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