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 615章 战场延续(2)

次战役,特别是其后期的转移阶段,充分暴露了在我军现行后勤补给、通讯联络及反装甲能力条件下,实施大规模、远纵深攻势的极限性”

他的笔没有停留在现象,而是深入肌理:

“我军攻势的持续时间与纵深,严格受限于士兵自身携行弹药与粮秣的极限。

一旦超出此‘礼拜攻势’范畴,后勤线必然被敌空中优势切断、摧毁。

此次战役后期,部分部队断粮,弹药基数消耗殆尽,非战斗减员率急剧攀升,这并非指挥员之过,实为我全军后勤体系无法支撑现代化大规模机动作战的必然结果。”

“在敌高强度电子干扰及空袭下,我军以徒步通讯和有限无线电为主的通讯体系极其脆弱。

失联之战例,并非孤例。

指挥体系的瞬间瘫痪,导致部队在敌反扑时陷入各自为战、被动挨打的绝境。

信息权的丧失,使我们的指挥员在关键时刻成了‘瞎子’和‘聋子’。”

“面对敌集群坦克沿交通线的快速穿插,我军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

战士們依靠集束手榴弹、爆破筒进行血肉之搏,牺牲惨烈。

而我们无法为他们提供与敌装甲力量抗衡装备。

此次战役证明,在无垠的平原与公路网地带,我军传统的运动战模式,已难以应对高度机械化之敌。”

写到这里,他笔锋一顿,深吸一口气,墨迹再转,开始构筑未来的防线:

“因此,针对未来之敌,钢铁洪流,我军必须彻底扬弃‘一战定乾坤’的速胜幻想,正视战争已转入长期战略相持的现实。

在此背景下,我军战略必须做出根本性调整:从追求大规模歼敌的战略进攻,转变为在坚守中大量消耗敌有生力量的战略防御。

而实现此战略目标的唯一有效载体,即是构建‘以坑道为骨干的弹性防御体系’。”

他的笔触变得愈发坚定,开始详细勾勒这座“地下坑道”的蓝图:

“体系的生命力,在于网络化与功能化,我们必须超越‘防炮洞’的初级思维。

未来的坑道,应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网络,将指挥所、屯兵洞、火力点、救护所、弹药库、水源地有机连接,形成能独立长期生存和作战的地下堡垒群。

主干坑道需能抵御重磅炸弹,分支坑道确保兵力火力灵活机动。

体系的存续,高于表面阵地的得失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