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592章 目中无人(7)

他要的是凭着响当当的政绩,堂堂正正地入职大理寺,而不是作为一个遭人唾弃的幸进之臣升官。

于是,依旧稳坐临安府衙署理公务的,除了刘以观和“泥菩萨”乔贞,就只有汪通判一人了。

随后,乔贞又上书监国晋王,保荐隗顺为临安狱的典狱长。

隗顺原是大理寺中一狱卒,当年偷偷背出了岳飞将军的遗体掩埋起来,多年之后待朝廷风向转变,才把遗体埋藏地点报与朝廷的那位义士。

当时,朝廷对他做了赏赐,但是并没有给予他官职。

因为不管怎么说,隗顺都是狱卒,是贱籍,当时他连个吏都不是,更不要说做官了。

况且,他的所作所为,对国人来说固然是一桩义举,但对于大理寺来说,就是个背刺者。

哪怕当时执掌大理寺的已经不是当年陷害岳飞的那批人,他们对此也颇为不喜。

因此,当讨论如何嘉奖隗顺的时候,当时的宰相万俟卨和大理寺的官员都建议给予物质奖励即可。赵瑗当时又刚刚登基,不好为这样的小事与他们争执,也就这么办了。

之后,杨沅担心隗顺继续留在大理寺狱,会受到同僚们的排挤,所以把他调到了临安府大狱,并且给他升了个牢头儿,勉强也算是吏了。

而乔贞此时就上了一本,向晋王历数隗顺之忠义,请求授予他临安大狱的典狱长一职。

宋代入仕,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科举当官的,即“有出身”;另一种就是所谓的“杂出身”。

“恩荫补官”就是杂出身,皇亲国戚和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亲属都可以被恩荫补官。

但这种官的上限很低,而且一般来说,做不了正印官。

第二种也是科举入仕,因为宋朝的科举不只一种。

不过,只有杨沅他们参加的这种,是“正经”科举。

通过其他杂学科目考中的,只能当基层低级官吏,也属于“杂出身”。

第三种就是“流外入仕”,也就是从吏员“跃迁”为低级官吏。

这种是升迁最有难度的,需要立过大功,甲历上没有任何错误,而且有高级官员保举。

这使得大部分吏员毕生都没机会成为一个官。

因为哪怕他们的甲历清清白白,可是要拥有让朝廷都认为是功绩的功劳,那太难了。

但,隗顺恰恰就有这个资历。

谁敢说他冒死保全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