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他在四川五大学宫招募的许多书生士子,在外记室磨砺数年,也开始被他一一安插到朝廷各部。
这些新生力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千头万绪,汇聚到杨沅身上,只是需要他来拍板决定的一些重大方向性问题。
如此一来,杨沅终于从繁复事务中腾出了身子。
杨沅不忙了,这比他事必躬亲更加可怕。
这不仅意味着,他对朝廷的掌控力其实更强了。
这还意味着,他的班底中,已经有了太多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
杨沅还朝之后,朝廷和民间,对他还是存在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的。
对杨沅的批评指责,主要集中在他“徐图中原”的决策上。
大宋的反攻明明势如破竹,为何不一气呵成大举北上?
奇军突击燕京,一举覆灭金国,何其壮哉?
民间发出如此质疑的都是普通百姓。
朝堂上发出如此声音的,就是各地士林以及朝中的御史大夫、翰林学士们了。
百姓们能够获得的信息量有限,大局观和分析能力也不足,只是凭着本能的感情发泄牢骚罢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热切于朝廷北伐,这比他们反对出战要强的多。
所以,杨沅在获悉朝廷有意肃清流言,严惩这种在茶楼酒肆大发牢骚者的计划之后,立即制止了。
民心可用啊!
不能他们的意思与你不一样,便马上视为忤逆狂悖。
如果他们都有你一样的眼光,还要你做什么?
和他们讲事实、摆道理,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
杨沅不想把百姓们都压迫成小绵羊,玩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大宋的娱乐业这么发达,这就是天生的民间宣传系统啊,利用起来。
至于士林中人和翰林学士们,让渐成气候的新蜀学学者们去跟他们辩经好了。
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事情,杨沅还是愿意看到这种活泼气氛的。
万马齐喑,朝堂之上只有他一个人说话,那是他不想看到的。
凡事过犹不及。
杨沅做为一个搞危机公关出身的人,思维方式中原本就有这样的理念基础。
今时今日,他更深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凉山州方面,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