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章 调兵援辽(7)

,他们只能夹起尾巴做人了。

因此、在朱由校和王安、乃至朱由检看来,都不会通过的一张圣旨,居然就这样稀里湖涂的通过了,并且送到了孙应元的手中。

“这朝局、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看着手中的圣旨,孙应元吧唧了几下嘴,随后不免心虚了起来。

他可从没有指挥过数万人的阵仗啊,哪怕再御马监训练七卫一营,也是和满桂一起练兵,眼下他独自一人,绝对不能搞砸

深吸一口气,孙应元便用圣旨调动骁骑卫,前往了太仓和工部、盔甲厂、太仆寺,将圣旨上的各种物资给运回了城外的骁骑卫军营。

第二天、他就开始招募民夫,作为辅兵前往辽东。

不过、当民夫们听到要前往辽东的时候,一个个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

没有办法,孙应元只能将目标放到了北边,在清河店和红桥等地招募了两万多名辅兵,随后踏上了前往天津的道路。

不止是他,其他六个卫的兵马也开始南下、东进,目标都投向了天津。

与此同时、已经坐镇山东三个月的一位文臣,也拿到了兵部的调令。

他此刻、正端坐在济南府的巡抚衙门之中,手中拿着兵部的调令,眉头紧锁,面色并不好看。

说实话、他长得并不出众,如果要挑出一点,只能说模样消瘦,有一点清官的模样。

不过、如果了解他的人,便不会说他有一点清官模样,而是会说、他本人就是清官,并且还是能臣!

袁可立、作为万历、天启、崇祯年间都十分出名的他,出生于河南归德府睢州。

他的父亲生活窘迫,但极力教导袁可立考取功名,尽忠报国。

明万历十七年,怀揣着要改变天下风气的大抱负,时年二十八岁的袁可立考中进士,并在两年后就任南直隶苏州府推官。

此时、步入而立之年的袁可立血气方刚,初生之犊不畏虎。

当时、苏州是当朝首辅申时行和王锡爵的故乡,背景不是一般复杂,来此赴任的官员无一不是如履薄冰。

袁可立的老师陆树声十分清楚江南官场的复杂性,因此对袁可立的前途十分担忧,还提醒他不要得罪江南的文臣势力。

结果袁可立不畏强权,处理桉件起来根本就不管对方身份,哪怕对方和申时行有关系,他也照样办桉。

这样的品行让袁可立名声大噪,而他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