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两百九十八章 齐王返京(6)

子也不少见,她不仅仅是皇后,还是一位母亲,得为自己的孩子考虑。

或许朱由检不会对朱慈燃做出什么事情,但他下面的人呢?他的子嗣呢?

张嫣想到这些、心情沉重了不少,而与此同时,朱由检也在策马北上的时候,对跟随自己北上的王承恩询问道:

“燕山学府可有什么变化?”

“有一些,学子数量已经达到三十九万了,每日的餐食便要耗费钱粮三千余两,每月支出六万余两。”王承恩头痛道:

“这还仅仅是餐食,诸如一些其他开始加起来,燕山学府每月支出近十五万两银子。”

“其他的医学院和兵家学院,支出也在八千两左右,而军备院这个月也申请了一万两银子的经费,奴婢还没有处理。”

“先满足军备院的经费。”朱由检不假思索的回答,随后算了一笔账。

按照这些支出,各种学府和研究院的支出每年妥妥的在二百万两左右。

这几乎占据了大明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听起来虽然不算多,但放在这个时代,绝对算是恐怖的存在。

整个欧洲皇室对于军事研究和知识分子培养的费用,都不如大明高,甚至是整个世界都不如大明

这倒不是说它们没有能力,只是它们没有那么多东西攻克,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研究。

欧洲的研究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局面,而朱由检已经开始组建成一套系统流程了。

“今岁能进入军备院的有多少人?进入大学院的有多少人?为官为吏的又有多少人?”

朱由检一连三问,王承恩也有条不紊的回答道:“军备院的人选倒是确定了,今岁五万三千多学子,选出一百八十二人。”

“倒是大学院和为官为吏的人数,还是得等到九月的总考结束后才能确定。”

“另外、今岁若是开恩科,恐怕参考的人数会达到数十万”

王承恩看了一眼朱由检,而朱由检也知道这是为什么。

皇店在去年恩科之后,就直接摆上了各种除了化学和物理的燕山教材,许多学子窥探到了不寻常的气息,因此也在备考科举时,将这些书买来熟读。

这是朱由检推动改革科举的一个手段,而他也相信,大明朝的读书人,聪明人,只会比燕山学府的人要多,而不会少。

况且,如果每年的恩科仅仅是燕山学府的学子自娱自乐,那反倒小众了,注定改革不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