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3)

眼睛还看向了朱慈烜的腰间,那是他放纸钞的地方。

“二哥在学校拿了那么多奖金,是该给弟弟买些东西了。”

“你这厮莫要胡诌!”朱慈烜一听,立马反驳,同时看向朱慈烺,献媚道:

“我出钱算什么?今日大哥在,自然要以大哥马首是瞻。”

“您说是吧,大哥”

“你这两小子”朱慈烺哭笑不得,只能摇头往前走。

两小子见状连忙跟了上去,而他们路过的街道已经没有了一丝幕府时的痕迹。

虽然大明的水泥产能已经很高了,但对于疆域广袤的大明来说,那点水泥产量还是不够用的。

因此,即便水泥已经流入了建筑市场,但水泥的价格却没有低下来。

这也就导致了,大明的建筑大多还是以少量混凝土和木质建筑为主。

瀛洲城作为瀛洲府的府治,常住人口不下五十万,因此占地规模广大。

即便没有进入城中,单单城池外的坊市也足够三人闲逛。

况且,相比繁华热闹的城内,城外反而更能反映瀛洲的状况。

水泥铺设的街上,左右两侧是混凝土和木质混建的二层小楼,一层是店铺,二层是休息的地方。

小楼看不见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仅有一层的小院子,大明街坊的临街房屋多为如此。

和齐国类似,瀛洲的移民以江南三省为主,建造的房子风格自然也与江南相似。

瀛洲城外家家户户院院、门门比邻相连,哪怕是一些店铺都是如此,墙挨着墙,檐连着檐。

在二楼的屋檐下有着一些挂起来的木牌,这些木牌上是各种各样的绘画。

这点和江南很不一致,朱慈烺随便找了个百姓询问,却不想街上基本都是汉人。

根据当地人的解释,来往游人可以根据这些木牌上的绘画便能看出屋主人是习文还是习武,又或者是从商还是入仕、参军、务农、为民。

听了当地人的解释,朱慈烺他们再去看那些木牌时,便大致能知道这些屋主人是干嘛的了。

“我看这些街上都是务农的,他们也算赶了好运,我刚才问了问,这样一间门铺租出去,一年能收二两银子呢。”

朱慈烜跳脱的说着,但朱慈烺却心不在此。

他比较关注的,还是瀛洲百姓的比例问题。

他带着两小子走街串巷,可入耳之声无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