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60章 军民鱼水(6)

应代表的都是数以千计百姓服徭役而得以竣工的工程。

朱元璋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生出乱子。

从长远来看,这一次的徭役,起码能福泽上千万百姓,让其后数十年都保证旱涝保收。

不过就当下来看,百姓们虽然也高兴,但也充满了怨念。

因此,当他们听到渤海每日干活都有二斤粮食,而且开垦荒地都均分给开荒者本人,最后还没有徭役和苛捐杂税后,他们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至于说什么渤海苦寒,他们也根本不在乎。

正如山西、边民北逃投靠蒙古人来说,漠北还不是一样苦寒,然而由于会种地在漠北是项稀有技能,他们去了漠北就能过得更好,起码饿不死,因此许多人都北逃投靠蒙古人。

当然,明初这种现象还不算多,可也足够说明百姓们身上的负担有多重。

他们羡慕渤海,因此当渤海兵卒提起日后要搞迁移,从山东迁移人口去辽东,并且有官府给粮、给农具、帮建房屋的时候,许多人都心动了。

米仓镇虽然有三千多口人,但耕地其实只有不到一万亩,平均分下来,每家也就三亩地左右。

每年苛捐杂税和田赋人丁税一交,留给他们的产出也就仅仅能保持饿不死。

因此,米仓镇百姓听说了辽东和渤海日后要招募山东百姓迁往辽东和渤海后,当即便有不少人开始攀关系,希望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当然,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很谨慎胆小的,他们不想当出头鸟,只和当出头鸟的那批人深聊了几句,希望对方去了辽东之后,若是真的如渤海军说的那样好,那记得别忘记自己,毕竟当年两人如何如何

这样的情况,此刻正不断在米仓镇各处上演,他们对渤海军的态度转变,只在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

“殿下高明,如此一来,我军南下道路上,恐怕鲜有百姓会通风报信。”

米仓镇小溪不远处的一座矮丘上,孟章对一旁坐在马札上的朱高煦佩服,朱高煦却轻笑颔首。

“拉拢百姓是很容易的,我们让他们帮忙干活,给钱给粮给分地,把他们的利益和我们绑在一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通风报信。”

“像那孔秀才的田地,他们起码每家每户都分了一亩地,若是跑去日照县告状,到时候田地被衙门收走,他们哭都来不及。”

“百姓并不愚笨,相反,他们比我们很多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