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卡在测算钱粮,或者困于协调人力,更有考生连河渠走向都辨不清,纸上谈兵的弊病暴露无遗。
只有少数考生条陈清晰,引用大舜水经注结合实地情形,估算人力和财力,预算得当,还能兼顾农时,不扰民生。
第一题已经让众考生焦头烂额,第二题则被他们在心里骂了无数次:变态!
题目是这样的:今有二绳,质地粗细不均。将每条绳从头至尾燃尽,皆恰好耗时一个时辰。现欲以燃绳之法,精准计出三刻之时长,当以何法为之?
那日,这道“燃绳计时”的考题经崔一渡说出,连才学渊博的成德帝都为之瞠目。
成德帝反复摩挲着试题,眼中渐露笑意:“此题无经史可依,无成文可循,唯凭心算与巧思。皇儿,何解?”
崔一渡缓缓道:“此题看似刁钻,实则考校应变能力。两条绳的质地不均匀,不可按长度来计时。然而,若同时从两端点燃一条绳,半个时辰就会燃尽。
“以此为基准,先将第一条绳两端一起点燃,与此同时,点燃第二条绳的一端,待第一条绳燃尽,即过了半个时辰。
“此刻,第二条绳尚余半个时辰可燃。迅速将其另一端点燃,使其两端同时燃烧。如此,第二条绳剩余部分燃尽所需的时间,即为一刻。由第一条绳燃尽的半个时辰,加上第二条绳两端同燃耗费的一刻,恰为三刻。
“此法难在化不可控为可控,以相对恒定的燃烧时间推导精确刻度,没有缜密的思辨,不能迅速解答。”
听崔一渡把解法娓娓道来,成德帝眼中精光闪动:“以火为尺,以心为算,不拘成法,巧破难题。朝廷正需要这种头脑清醒、破局创新的栋梁之材,此题实在当立。春闱之后,凡解此题者,皆被录入御前问对之列,视为可托以机要、临事不乱之人。”
崔一渡朝成德帝行了一个大礼:“父皇英明!此乃大舜之福!”
这次春闱,选拔出的三十名进士,不仅博学,也能灵活变通,更难得的是具备临机决断的能力。
他们在殿试对答中条理分明,以实证为据,言必有中,令六部尚书频频点头。连黄沛霖等大儒,都惊叹后生可畏。
李修远高中状元,苏然位列榜眼,二人皆策论精辟、见识深远。林昭之位列殿试第八名。
朝廷选出优秀的人才,成德帝却没有宣布这样的考题出自崔一渡,崔一渡心里明白父皇的用意,只默默退于幕后。
成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