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22章:苏轼,来也……(求订阅)(3)

什么私心,主要还是想让大宋在他们的治理下能够摆脱此前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

“但,陈凡老师,两人似乎在执政的时候很偏执,如果有那些不站在他们一队的,立即打压,或者将他们贬到其他地方。”

“这也很正常。”

陈凡点点头说道:“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要想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都不会允许其他反对派一直不断的对他们进行攻击。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伱离开京城。而且宋朝的贬谪也没有什么,很多官员也习惯了。”

与一众学子互动了几分钟,陈凡正式开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南唐后主李煜。虽然他所写皆是亡国之音,但他的词却对柳三变,李清照等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词真的就应该像柳三变,李清照他们写的那样委婉吗?或者,宋词就只能是艳丽,只能是歌妓拿来传唱的曲子词吗?”

陈凡一连提了好几个问题。

然后,陈凡才说道:“在此前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宋词就像柳三变,李清照他们所写词作一样。直到,有一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我要讲的苏轼。”

在黑板上,陈凡写下了苏轼两个字。

对于苏轼。

一众学子已经不陌生了。

虽然此前陈凡从来没有以苏轼的视角上讲解过苏轼。

但在苏辙,王安石,司马光这一些铺垫当中,人们早已经期待着这样的一位人物诞生。

“苏轼,字子瞻,1037年出生,川省眉山人,比苏辙大两岁。苏轼与苏辙不同,如果苏辙是内敛,那么苏轼就是放外。他生性豁达,为人也很率真,喜欢交友,喜欢喝茶,也喜欢旅游,更喜欢交友也还很喜欢美食。1056年,苏轼与轼辙第一次出川,次年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当时的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此策论一出,其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就惊住了欧阳修。原本欧阳修是将想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的,但后来一想,这会不会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他就将这篇策论定为第二。可是,当揭开名字之后,才发现。这篇策论并不是自己的弟子所写,而是苏轼。可以说,苏轼只通过一场考试,他便一炮而火。”

说到这里。

台下一众学子终于点点头:“我就说嘛,陈凡老师最为喜欢的全才,怎么可能是逗逼呢。”

陈凡则继续讲道:“只是正当苏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