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89章:监管制度的海外反响(3)

。”

手机又震。

顾晚舟发来一张照片:车窗外晨光微亮,她手里举着一包原味黄瓜薯片,贴在玻璃上,像举牌抗议。

配文:“今日开工物资已到位。”

陆砚之正要回,邮箱“叮”了一声。

新邮件,来自戛纳电影节官方学术合作组,标题很正式:关于贵方提交的行业治理报告,我们拟组织内部研讨。

他没急着点开,而是先看了眼微博。

#顾晚舟谈全球影视治理#正在缓慢升温,虽然没上热榜前三,但讨论质量高得离谱。有美国制片人留言:“我们这儿叫‘creativeaccounting’(创意做账),你们叫‘系统性作弊’,其实是一个东西。”

还有人调侃:“建议把‘顾氏透明计划’注册成国际标准,简称gtp,以后片场报销单上写一行‘gtp-compliant’(符合gtp标准),审计都不敢查。”

陆砚之一条条往下翻,忽然看到一条冷门评论,点赞不多,但扎心:

“说实话,我们不怕透明,我们怕的是——一旦透明,很多人就没饭吃了。”

他盯着这条看了几秒,然后截图,发到了只有他和顾晚舟的私聊窗口。

五分钟后,她回语音,声音清醒得不像刚通勤路上的人:

“那就让他们饿着。饭可以少吃,底线不能塌。”

电话挂了。

陆砚之关掉评论页,打开邮箱,开始写回执。

“感谢贵方关注。我们不提供标准,只分享实践。是否采纳,取决于你们的土壤。但我们相信一点:再厚的资本围墙,也挡不住观众的眼睛。”

他按下发送。

清晨六点十七分,书房灯还亮着。

咖啡杯见底,杯壁一圈褐色痕迹,像年轮。

屏幕上,三条并列窗口:一封已发送的外交式回函,一条正在发酵的热搜,一段未剪辑的花絮视频——顾晚舟穿着oversize卫衣,翘着脚晃高跟鞋,一边啃薯片一边说:“别问我为什么能赢,问就是懒得糊弄人。”

陆砚之看了两秒,截图保存,命名:非暴力不合作战术图鉴v1。

他端起空杯,正要起身去倒水。

手机又震。

是一条微博提醒。

#法国制片人宣布新片将引入中国式财务审计#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