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
“在土地和人口制度上,他也沿用了授田制。”
“授田制就要求朝廷准确的掌握人口和土地的数据。”
“如此才能准确的分配土地,才能更好的收税。”
“所以户口和土地登记制度皆由秦朝所完善,后代也都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只是秦朝太短,很多制度都没来得及普及开来。”
“所以相对来说,继承了秦朝制度的汉朝,对我们更具有借鉴意义。”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不禁颔首,这个道理很简单,他们自然明白。
然而就在这时,马钰忽然说道:
“事实上,如果仅仅从人口和土地的角度来说。”
“从秦汉到隋唐,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的时期。”
“他们面临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因此土地制度也大差不差。”
从秦汉的授田制,到隋唐的均田制,核心都是将土地分给百姓耕种。
“在这个时期,虽然人口也出现爆炸式增长,但更多土地也被开发出来。”
“人口和土地的比例,总体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好一个人对应一分地。”
“除非遇到战乱人口锐减,这个比例才会失衡。”
“所以在这个时期,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朝廷对人口的管控非常严格。”
“根据后汉书和晋书的记载,当时朝廷的触手可以伸到乡村。”
“从乡到村,有多达三四十名官吏进行管理。”
“每个村子都建有高墙,村民几时几刻出门耕作,几时几刻下工回家,都有严格的规定。”
“规定甚至详细到,下工回家必须要携带一捆柴火,否则就要被批评。”
“在农闲时节,村子还会将所有青壮集中起来,开挖公共水渠,修筑公共道路等。”
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敦煌文书的记载较为详细。
只是这年头敦煌莫高窟还没有被发现,马钰自然不能采用它的数据。
只能从后汉书和晋书寻找论据。
所幸,朱元璋和马皇后他们已经被前面的课给折服,并没有产生怀疑。
不过他们也有疑惑:
“你家长辈是如何确定这个比例是否健康的?”
马钰回道:“看粮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