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天下大治。
朱元璋二话不说,将说这话的全部罢官。
这一下群臣顿时就不敢吭气了。
而且他们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儿,不是说好的,皇帝开始倾向于儒家了吗?
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啊?
不少人去找宋濂和刘伯温问计。
刘伯温自然如之前那般,什么都不说。
宋濂就不一样了,面对这些人的问题,他真的感觉很心累。
如果不是修养不允许,他真想大声喊一句,你们是猪吗?
不过气归气,事情还是要解决的。
而且此事也让他想起了马钰。
之前两人交流不欢而散,马钰的态度很明白,对目前儒家的很多情况都不满意。
莫非是他和皇帝说了什么?
再联想到他从自己家出去,随后就进了宫,不久后就出了这档子事。
他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对此宋濂倒也没有生气,而是觉得无奈。
在他看来,马钰先找自己谈,是对自己的尊重。
自己没接受提议,他才去找皇帝反应的。
这是符合礼节的,并非背后告状的小人行径。
可越是如此,他就越是无奈。
关键马钰说的也没什么问题,有些儒生除了读书,确实啥都不懂。
指望这种人管理好一方百姓,根本就不可能。
相反,他还得感谢马钰。
若真让这些人当了官惹出祸事,败坏的还是儒家的名声。
与其将责任推到马钰身上,不如想想怎么改变目前的窘境。
然而他也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
所以面对那些来找他主持大局的人,他也只能表示。
皇帝心意已决,大家还是齐心协力想想,怎么解决儒生不通实务的问题吧。
他给出的建议是,儒生们可以在读书的空档,去衙门当一段时间的刀笔吏。
然而他的这个提议,却让很多儒生无法接受。
我们是清流,怎么能从事浊官的工作。
部分儒生心中对他也生出了微词。
你宋濂作为文臣领袖,怎么就不敢和皇帝干一架,让皇帝知道一下我们儒生是不好惹的。
对此宋濂只感觉更加无奈。
内心都不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