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朱元璋又说道:“不过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是时候封赏功臣了。”
现在除了辽东、西域、川蜀、云南,天下基本已经落入大明之手,功臣们都望眼欲穿等着封赏。
再拖下去,他们就该有意见了。
更何况,朝廷要大变革,依仗就是出身底层的军功集团。
只有将他们彻底绑在皇家这条船上,他们才会和朝廷一起打击地方豪强。
乃至支持朝廷打压儒家。
而绑定军功集团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爵位。
朱标再次点头,说道:“此时大封功臣,也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行动打掩护。”
“可谓是一举多得。”
封赏功臣之事,年初就开始筹备了。
只是大明得天下前后用了十余年,这期间的军功是很难计算的。
割据应天时期还好说,那会儿朱元璋已经有了争天下的准备,军功资料记录比较齐全。
直接翻军功薄就能确定的七七八八。
麻烦的是早期,那会儿大家就是为了活命,谁也没想过争天下什么的。
所以也就没有专门记录过军功,或者是记录不全面。
本就不多的资料,又在几次转移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
所以这部分军功计算很困难,只能一个个去核对。
经过半年多的统计,也就在前几天,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就这,也不敢确保就没有遗漏。
但也没办法,真有遗漏也只能等后面确定了再补上。
于是就在十月十五这天,朱元璋终于颁布了册封功臣的旨意。
朝廷还举办了隆重的册封大典。
皇帝、皇后、太子,以及诸亲王,全部参加。
受封功臣集体参拜了皇帝、皇后和太子。
然后礼部将制作好的册封诏书、印信、服饰等,颁发给功臣。
又经过一系列的礼仪,庆典才算结束。
事实上,真正能来参加册封典礼的功臣,连一半都不到。
大部分将领,都在外面执行任务。
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桢等人,都只能遥领。
不过毕竟是大喜事,朱元璋还是派出了使节,去各军宣布封赏诏书。
这也是刺激军心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