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坐满了也就20万人民币的收入。这么点钱,让飞行器起降一次的费用够不够?
“大家要形成一个新概念,从我们开始,跨大气层飞行器的进步将是跨代式的。其意义不亚于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从手工作坊时代进入到蒸汽机器时代。”
陈文浩解说的声音并不高昂,但是内容却高调得震耳发聩,众人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停住了和同事的小声讨论,将所有注意力都投注到他这里。
“我今天不想谈电推进系统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意义,我只想告诉大家一组对比数据:美国航天飞机服役时期,每次进入太空可负载22680公斤的货物,每次发射的综合成本为5亿美元,每公斤货物送进太空的费用大约是2.2万美元;美国的spacex公司,对外宣布其龙飞船载重量超过3300公斤,而且可以从外太空运回同等重量的货物,折算下来,每公斤货物去一次太空的单价不超过2万美元,如果多次发射的话,每公斤费用可以降低到1.8万美元。”
“虽然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进步,费用一直在降低,但是也就这样了,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化学推动方式,很难有突破性的变化。”
“而我们将要投产的飞行器,可以重复使用,有效载重负荷将达到3000公斤以上。经初步推算,每次飞行成本可以控制在200万元以内,每公斤载重成本不会超过400元,折合60美元左右。”
在座所有人的内心情绪是复杂的:1.8万美元和60美元的对比,公司这是又开挂了。只要飞行器过关,等于是又开拓出了一个朝阳产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都是垄断生意。
不过疑问还有,在惊和喜的气氛中,有人弱弱地提问,“可是20万和200万还是有不少差距,这收费是不是太低了。”
陈文浩用手指拨动了一下面前的飞行器投影,让它旋转展示的速度加快了几分,“首先,5万元的价格只对中国国民有效。其次,我并不打算在载人业务上赚钱。大家请看飞行器的顶部,这里有一个小型货仓的设计,可以搭载各类小型测试仪器,设计负荷是500公斤。”
“以现在市场行情,每百公斤的仪器高空搭载服务,单次收费在300万元左右。国内不少高校和研究所都有这方面的科研需求,但因为单价不高,国内有能力提供这项服务的单位对此并不热心,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我们可以一次性为多个单位提供这项服务。价格优惠点,就算150万的单价,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