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惠个几年,让朵颜卫产生养马很有赚头,能过上好日子的假象。
等到衣食所需都操控在大明朝手中的时候,内附就诚心了。
过几年又养回牛羊又有什么关系呢?贵人们适应锦衣玉食,可没那么容易回去的。
这就叫先大棒,再给甜枣了。
戚继光思索片刻,点头道:“臣明白了。”
朱翊钧说完其二,又继续说道:“其三,将朕送去的那批京卫武学子弟带上。”
“不必非得放在关键的位置,哪怕是大头兵朕也认,总之必须上战场。”
京卫武学比照国子监,入则可为武官,不必考武举。
里面多是些小户勋贵。
被朱翊钧选中,自然是稍微有些才能,被送去走快速通道了。
不过快速归快速,烈度还是要保证的,不然也磨不出好用的人才来。
戚继光闻言,露出慎重的神色,劝道:“陛下,阵战不比其他,恐怕真有性命之忧!”
朱翊钧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开口问道:“怎么,京卫武学的子弟,比你麾下的人金贵?”
戚继光砸吧砸吧嘴,一时没接上皇帝的话。
朱翊钧摆了摆手:“朕放他们去是磨砺的,又不是镀金的,都从军了还怕什么殉职?”
“卿放手施为,若是不幸罹难一二,国朝也自有抚恤。”
他此前可是已经给家长打过招呼了。
戚继光拗不过皇帝,只好面露苦涩地接下这个得罪人的差使。
朱翊钧见状,不由叹了一口气。
人呐,都没有完美的,戚继光也不例外——他被大明官场这大染缸弄得太会做人了。
遇到大臣便动辄跪拜。
一听文臣父母诞辰,便去寻文坛泰斗写诗作画拍马屁。
遇事从来不争,推功揽过。
这近乎于谄媚的姿态,也是很多人为戚继光不值的地方。
如此会做人,自然有好处的,戚继光就因此极得自居高位者的好感。
譬如时任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焘、给事中吴时来、时任兵科给事中温纯,都在与戚继光不熟的情况下,或举荐或推崇过戚继光。
其中刘焘还是贪污腐败落马的,都在临走前极力举荐戚继光。
甚至王世贞、汪道昆这些文坛人士,都横插一脚,撰文传颂。
至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