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侠客,越是敬佩那等操弄风云,动摇局势的大侠。
葛成素来敬重何心隐。
杀污吏抗苛税、算计奸相严嵩、周游天下讲道、揭帖谏言皇帝-简直就是江湖传说。
当江湖传说站在对立面,着实不是什么好受的体验,
甚至一度让葛成怀疑起了自己。
到底是何心隐背弃了江湖道义,还是他葛成行差踏错。
何心隐察觉到的暖味,概是来源于此。
因为哪怕是葛成自己,也着实在犹疑之间。
他只想向面前这位当世大侠论个明白,到底谁错了。
葛成就这样坐在门槛上,旁若无人般说着掉脑袋的话。
某是不禅于扯旗造反的。
语及此刻,可谓惊煞旁人。
不仅葛成身后几名骨干勃然变色,院中的赤民们更是翁然作响,齐齐缩了缩脖子。
葛成视若无睹,声音再高了三分:嘉靖三十二年,师尚诏率区区三百饥民造反,不几月,便拥兵数万,转战三省,破府、州、县城数十座,杀破官军万人,某得能耐未必比师尚诏差了,身死道消前博个名声出来亦是垂手可得。
不过,彼时是天灾,百姓饥死饿毙无算,太祖留下的赈济仓空空如野,赈济的银两成了贪官们的华贵首饰,百姓实在没了活路。
如今是人祸,朝廷与士绅斗法,逼得咱们停耕罢市,补税退田,虽说破家困毙就在眼前,好歹未将路彻底堵死。
葛成说到这里,转过头,视线在一众骨干以及何心隐身上来回巡。
他顿了顿,从门槛上缓缓站起身,面朝院中帮众,斩钉截铁而又意味深长地开口道:某既不讨财,也不求官,只是不愿见乡里乡亲做了神仙斗法下枉死的蚁!
某在这里给个准信,但凡老爷们给穷酸们许诺一条活路,某便将这自家这条贱命卖将出来!
写到这一幕的时候。
何心隐感慨方分,手中的笔也顿了顿。
昏暗的民房内,亮看一盏煤油灯。
作传不是一而就的事,整理当日见闻,编撰成附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只不过作为亲历者,代入感实在过强,何心隐每写一句,就感觉彼时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何心隐深吸一口气,准备排解多余的心情,继续落笔。
就在这时。
他突然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