纶又上奏说铸钱乃是藏富之良政,不仅要铸,还要统一制式,不以年号,而统一铸为大明通宝,以便百姓辨识流通。
穆宗皇帝觉得有理,便命出工本一百二十万铸钱。
随后张四维上奏说,别的皇帝都是年号铸钱,到了本朝就没了特色,是不是看不起咱们穆宗皇帝?
穆宗想想觉得有理,又收回了成命。
山西巡抚靳学颜觉得不行啊,说好的铸钱难道就这样不铸了么?当即上奏说,不行也可叫“隆庆通宝”啊。
隆庆皇帝一想,又认可了。
来来回回到隆庆四年四月,高拱终于看不下了。
高老头虽然不懂钱法,但也知道政策不稳定,不利于市场信心的道理,上奏让隆庆皇帝“不许更为多言,乱民耳目”——别想一出是一出了,给老百姓都整糊涂了。
到底是高老头说话好使,隆庆皇帝这才拿定主意,命户部铸隆庆通宝钱二百万文,“自是钱法复稍通矣”。
当然,也只是钱法“稍通”,勉强稳住了市场交易。
私铸泛滥、官钱定价无常、偷工减料好坏不一,仍旧是问题一大堆。
到了万历一朝,要为税改做准备,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着手解决了,否则大环境都有问题,税改一下,只怕立刻就是天下板荡。
户部左侍郎李幼滋脸上有些挂不住,出列问道:“申阁老,敢问陛下因何不取我部条陈?”
关于钱法之议,户部方面是他主持的部议。
部里的意见几乎不约而同,“私钱既行,官钱益壅,一严首恶,一开告捕,一禁私贩。”——不是户部现行的钱法不好,是被私钱给害了,得上手段、抓典型才是。
申时行闻言,转头看向这位今年新晋的户部堂官,客气地解释道:“陛下说,原则上的财税问题,大方向上尽量用财税手段。”
言外之意,户部的条陈隔靴搔痒,只配作为补充,给正策敲敲边鼓。
李幼滋无言以对。
工部侍郎万恭见状,紧随其后,表明态度:“申阁老,按照万象春的条陈,工部核算过了。”
“统一制式这个不难,可将金背、火漆、鏇边三样名色归一,统一命为大明通宝,产出年号缀于背面即可。”
这事当然简单,毕竟制式统一了,人工和用料都能省出一截。
若不是穆宗觉得此举虚弱年号,早在隆庆年间,工部就上手这样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