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水到渠成引出来的。
因为作者发现,在那样的舆论背景下,士绅不可能不用上这样的武器。
为了抗拒新政,反动派会主动与各种次一级的矛盾合流,比如说无法回避的地域矛盾(当然,也可能是其他),进而演化成更为声势浩大的矛盾。
所以越写到后面,各种矛盾就越发盘根错节。
这也是下一卷作者在参考太祖和成祖皇帝南巡时,最强烈的感受。
额,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反正都是随感了。
跳跃到下一个话题,更新。
嗯,这个好像没啥好说的,作者早就拉胯了。
六月更了11万字,不知道这个月会不会能多点。
好了,下一个话题。月票。
嗯,这个也没啥说的,更新太拉了,什么时候站起来再说吧。
下一个话题,抽奖。
嗯,这次没有,这两个月都没稿费,下次再说吧,嘿嘿。
哦对,提一嘴文献。
最近重刷的时候频繁看到一些文献勘误,但是作者核对了一下,好像都不太对。
很多读者的查阅史料,很可能就止步于史料原本。
但其实史料原本是需要勘误的。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明史,这本书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编的很差。
比如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三平山东盗:“成祖永乐十八年三月,山东蒲台县妖妇唐赛儿作乱往来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煽诱愚民。
这里的三月,在实录里是二月。
也比如之前南北榜案,正文这一句“因所取进士宋琮等五十一人”。
明史选举志二上记为五十二人,明通鉴、罪惟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太祖实录上皆记为五十一人。
还有150章本章说的勘误。
文人描绘,大小动辄“长六十丈,阔二十丈”,射程动辄“五十里之内,发无不中”,威力动辄“十里之内草木人畜无复有生全者”。
而郑和宝船44丈完全不能信,根据东西洋考、龙江船厂志可以信任的数据测算,郑和宝船应该在22丈,也就是70米,这一研究成果跟郑和宝船尺度新考相似,但都没有决定性大案,所以文中没提及。
与之相似的还有郑和宝船资料烧毁一案,都说是刘大夏干的,但是也没有确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