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外滩风云 第41章 毒计暗藏,新的地盘(3)

。”

“买地?”潘起亮瞪大眼,“那破地买了干啥?种不了粮食,难道当摆设?”

“不种粮食。”陈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了点调侃,“小潘先生,你今天的问题有点多啊。”

潘起亮摸了摸头,不说话了。有陈林在身边,总不会觉得闷——这人的想法,从来都跟别人不一样。

船队顺着支流往东走,岸边的景象越来越荒凉。

走了几里地,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只有几只水鸟贴着水面飞,翅膀划开细细的波纹。

偶尔能碰到一艘破旧的小渔船,船板上裂着缝,用麻绳捆着。一个骨瘦如柴的渔夫蹲在船头,手里拿着竹编的地笼,慢慢往水里放,动作慢得像怕碰碎了什么。

再往前走,终于看到了人,而且是很多人。

这些人在沿河搭着一片窝棚,全是用泥土和茅草糊的,最高的也不过一米多,矮矮地趴在地上,跟圈猪的棚子没两样。

窝棚周围,几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正搓着麻线,补丁摞补丁的裤子挽到膝盖,露着干瘦的小腿。

几个孩子在泥地里追逐,大冷的天,有的连裤子都没穿,光着的腿冻得发紫,跑起来的时候,膝盖上的泥块簌簌往下掉。

潘起亮看着这场景,眉头拧得更紧,心里堵得慌。

可他也知道,这在大清,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没了土地的流民,只能四处飘着,哪里有口饭吃,就往哪里去。

沪上开埠后,洋行、商号扎堆,需要不少人手。周边的流民都往这边涌,可松江府管得严,各个路口都设了卡。

只有嘉庆年间才设的川沙厅,管控最松——这里地广人稀,又多是荒凉的盐碱地、滩涂,官府懒得费心思。

整个川沙厅,北到大江,东到大海,南边挨着南汇县,西边是上海县和宝山县。

刚设厅的时候,把东边两个盐场的盐丁都划入了民籍,可这些人手里没地,想活命,只能给人打零工。

所以这里就成了上海滩工厂、码头廉价劳动力的来源。

韩忠信的施工队里,就有不少来自这里的汉子。

他们一个月挣的工钱少得可怜,却要养一大家子人。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能有份活干,不饿死,已经是天大的幸事。

潘起亮以为船队会接着往前开,避开这片窝棚区。可没走多远,船头忽然一偏,停在了岸边。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