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海洋不该设门槛,更不该分出身”。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所谓科举改良,所谓知识平权,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是寒门学子手里沉甸甸的书;
是怡红院众人日夜忙碌的身影;
是朝堂上那道“试点推行”的旨意;
更是每个普通人对公平这两个字的一点点坚守与努力。
夜风卷着槐树叶,轻轻落在两人肩头,带着夏日的微燥,暖得人心头发烫。
怡红院春螺巷旧址的朱漆大门敞开着,檐角新挂的木牌格外惹眼。
“怡红民生议事区”七个大字是乔章林亲笔所书,笔锋遒劲有力。
木牌旁边还贴着张泛黄的公告,用粗墨写着:
每周三、周六辰时开放,专议盛京民生事,凡百姓、学子、小吏,皆可参与,无需报名,直言即可。
时念站在回廊下,看着伙计们往院里搬石桌石凳。
短打的裤腿沾了些槐花瓣,他们却顾不上拍,只想着把桌椅摆得整齐些,让来议事的百姓坐得舒服。
这处旧址自怡红院搬去城西新场地后,本打算改成书坊仓库。
可上月科举试点时,见百姓们围着怡红院的伙计,七嘴八舌问“粮价怎么降”、“孩子读书去哪找门路”。
时念忽然想起蓝星“社区议事、民生共商”的理念。
与其让民生问题只停留在朝堂奏疏里,不如在民间设个“能说话、能办事”的地方。
让百姓能把难处说出来,把建议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念姐,桌椅都摆好了!”
阿福扛着最后一张石凳过来:
“我还在院角搭了个凉棚,天热了百姓能躲躲太阳;”
“吴婶说一会儿熬绿豆汤送过来,让大家解渴。”
时念点点头,目光扫过院中央的老槐树。
还是当年那棵,枝桠比从前更茂盛了,枝叶间还挂着块木板书。
上面用醒目的红墨写着“今日议事主题:盛京粮价高涨、寒门学子入学难”。
旁边摆着笔墨纸砚,谁有想法、有建议,都能写下来贴在木板上。
辰时刚到,春螺巷口就涌来不少人。
打头的是卖菜的张老汉,手里拎着个空菜篮,脸上满是焦虑:
“时老板,您可得帮我们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