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的柔和,既保留古曲厚重,又多了贴近百姓的温暖。
大东站在模型旁,腰杆挺得更直,甚至主动对着旁边的小倭使臣讲解:
“使臣您看,这交易点的规矩是按南齐市易法定的,既公平又方便,渔民们都愿意来”
晨光透过花窗,落在殿内每个人身上,也落在那座小小的模型上。
那些被质疑“没文脉”的民生场景,此刻成了南齐文脉最鲜活的证明。
不靠典籍堆砌,不靠器物炫耀,靠的是百姓能懂、能用、能受益的日常,是把道理藏进柴米油盐里的温柔。
北徐使臣望着眼前的景象,端着茶盏的手紧了紧,眼底闪过复杂。
他忽然意识到,北徐的北徐文钞虽为民间自发,却少了南齐这样“文脉与民生相融”的温度。
这或许才是南齐文化最打动人的地方。
时念看着殿内缓和的氛围,心里轻轻松了口气。
但北徐使臣眼底的不甘,让她清楚,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的“举办权辩论”环节。
可此刻,她有足够的底气。
因为她手里的“文化信物”,不是冰冷的典籍,是带着南齐百姓温度的、活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