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59章 莫非这些稻谷有什么不一般?(4)

周边,几乎就没有人种植水稻。

就连南方种植的也都是一年一季,产量很低的水稻。

所以当东海渔业再次下南洋的时候,李宽立马就要去带回大量的稻谷回来。

“王爷,这些稻谷,我没有看出有什么不一般的呀?它不一般在哪里了?”

房遗爱困惑的看着李宽。

在他看来,不管是哪里产的稻谷,不都是差不多的吗?

“你们在南洋这么久,就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水稻有什么不一样吗?”

尉迟环和房遗爱对视了一眼,然后很有默契的摇了摇头。

“那你有没有发现,南洋的米价是不是比大唐要便宜很多?”

“王爷,这个我们倒是知道。并且,在林邑的时候,我们就发现,那里的人虽然普遍又矮又小,但是却是听说很少有人饿死的。”

尉迟环想了想自己在林邑集市里面收购稻谷的时候的场景,那些林邑人要乐坏了,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大量购买稻谷的,几乎就是把整条街所有库存的稻谷都买光了。

“那你们有想过是为什么吗?总不可能是林邑人比我们大唐百姓还要勤劳吧?”

“怎么可能,那些人懒得跟猴子一样,整天游手好闲的模样。”

房遗爱觉得南洋的那帮人,很多都是无所事事的在到处晃悠,反而是地里面不时的能够看到一些农妇在耕作。

“那些人那么懒,偏偏还很少饿死的。而我们大唐的百姓很勤劳,可是一旦遭遇到灾荒的时候,却是没有几个能够轻松渡过,你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吗?”

被李宽这么一问,尉迟环和房遗爱总算是察觉到自己似乎遗漏了什么。

莫非是跟这些稻谷有关?

大堂之中一时陷入了寂静。

“王爷,林邑国的水稻,莫非产量比我们要大很多?”

一旁的王玄策试探着问道。

“对啊,是不是林邑的水稻产量比较大啊?”

尉迟环也觉得王玄策的这个猜测似乎能够解释李宽的问题。

在大唐,普通的农田,一亩地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左右,很好的良田才有可能解决两石。

这一石,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而到了后世,水稻的最高亩产已经超过了两千斤。

当然,这种特殊的试验田出产的水稻产量,意义不大。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