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四年的襄阳城,春末的风还带着点嫩凉。码头边的柳丝垂到水面,搅得满河碎金,酒肆里的胡姬刚唱完一曲凉州词,就有人拍着桌子喊:“再来段梅花三弄!要弹得脆的!”
孟浩然拿着刚写好的诗稿,挤在人群里看热闹。那年他十八,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家里是襄阳的小地主,爹娘盼着他好好读书考功名,他偏爱往市井里钻——总觉得这酒肆茶楼里的烟火气,比书房里的墨香更对味。
正瞧着热闹,楼上忽然静了半截。有人戳了戳孟浩然的胳膊:“快看,韩家那姑娘来了!”
他抬头往上瞅,就见个穿青碧襦裙的姑娘抱着琵琶走出来,发间只别了支银钗,没施粉黛,眼睛亮得像汉水的月光。姑娘走到栏杆边坐下,指尖往弦上一搭,先是几声轻挑,像雨滴落在荷叶上,接着调子一转,梅花三弄的旋律就飘了下来——不是胡姬那种热热闹闹的弹法,是清凌凌的,弹到“落梅”那节时,连窗外的柳丝都像停了晃。
“这就是韩襄客?”孟浩然靠过去问旁边的人。
“可不是嘛!她爹以前是教坊的乐师,去年没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才来这儿弹琵琶的。”那人压低声音,“听说不光弹得好,还能写诗呢!”
孟浩然心里一动。他自小跟着先生学诗,身边的姑娘不是只会绣花就是只懂算账,能跟他聊诗的,还真没见过。等韩襄客弹完,他攥着诗稿就往楼上跑,走到姑娘跟前才想起没打草稿,脸一下子红了:“韩姑娘,我我叫孟浩然,刚写了首诗,想请你看看。”
韩襄客刚把琵琶抱在怀里,听见这话愣了愣,随即笑了——嘴角弯起来,像汉水湾的月牙。她接过诗稿,碰到孟浩然的手,两人都往后缩了缩。就着楼里的烛火,她一行行读,读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时,眼睛亮了:“孟公子这两句写得妙!把夏夜的静气都写活了。”
那天他们聊到打烊。韩襄客说她爹以前教她认谱,还教她背诗,最喜欢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说他常去鹿门山玩,山上的梅花冬天开得能映红半边天。临走时,孟浩然没好意思要地址,说道:“明天我还来听你弹琵琶。”
韩襄客点点头,从袖袋里摸出块桂花糕递给他:“刚买的,公子路上垫垫。”
孟浩然揣着那块还热乎的桂花糕,走在回家的石板路上,觉得月亮都比平时圆。从那以后,他天天往酒肆跑,有时带本新得的诗集,有时带串刚摘的枇杷,韩襄客也总给他留个靠窗的座,弹完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