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王昌龄与岑参 努力加餐饭里的暖(4)

懂,不辜负自己的诗心。

天宝八载,王昌龄被调往龙标,离京前,他特意去了趟岑参的住处,却发现岑参又去了边塞。他在桌上留了封信,还有一枝从江宁带回来的莲蓬:“子建,我又要走了,去龙标。莲蓬是秦淮河的,你回来尝尝,比边塞的葡萄干甜。记住,你在边塞也要‘努力加餐饭’,别让我担心。”

岑参回来看到信和莲蓬,眼眶红了。他把莲蓬晾干,挂在窗前,每次写边塞诗,都要看看——那是江宁的春天,是朋友的牵挂。他写了首寄王江宁,说“相思不可见,空望织女星”,把对王昌龄的想念,都写进了诗里。

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两人断了联系。岑参在边塞浴血奋战,王昌龄在龙标保护百姓,他们心里,都没忘了长安柳下的约定——要好好活着,要接着写诗,要再喝一壶热酒。

可惜,他们终究没能再见面。王昌龄在亳州被叛兵杀害,岑参在安史之乱后郁郁而终。但他们的友情,却藏在了“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的诗句里,藏在了秦淮河的莲蓬和边塞的葡萄干里,藏在了两个诗人彼此懂、彼此劝勉的暖里。

现在读岑参的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还能想起长安暮春的杨柳,想起酒肆里的热酒,想起两个老朋友,一个怕对方委屈自己,一个怕对方丢了诗心,用最家常的话,给了对方最有力的支撑。

原来最好的友情,不是“苟富贵,勿相忘”,是你失意时,我懂你的才华,劝你“加餐饭”;是你远走时,我盼你的平安,等你的诗句。

就像长安的柳,每年春天都会发芽,他们的友情,也跟着春天,活在了每一个懂诗、懂情的人心里。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