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写写诗,他的诗越来越“清雅”,越来越“有禅意”——写江南的春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苏州的风景:“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写自己的生活:“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这些诗,没有少年时的嚣张,没有乱世时的痛苦,只有平静、淡然、对生活的热爱。有人说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王维的诗并称“王韦”,成为中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他后来在逢杨开府里,把人生总结得明明白白:“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从“憔悴被人欺”到“出守抚茕嫠”(当地方官安抚孤儿寡妇),他的人生,因为安史之乱,彻底“翻盘”了。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可能还是那个“鲜衣怒马、横行乡里”的韦三卫,一辈子靠皇帝的恩宠、家里的势力混日子,最后可能因为赌钱输光家产,或者得罪人被打死,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的“豪门无赖”。
安史之乱,把他的“靠山”全毁了,把他从云端摔进泥里,逼着他“醒过来”,逼着他读书、写诗,逼着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场乱世,是他的“灾难”,也是他的“机遇”;是他的“转折点”,也是他的“重生”。
韦应物晚年在苏州,经常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春雨,想起安史之乱时的日子——想起破庙里的柴火,想起老秀才给的论语,想起在河边练字的自己。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这辈子,最该感谢的,就是安史之乱。要是没有那场乱世,我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活成什么样。”
安史之乱毁了他的“少年荒唐”,却也成就了他的“晚年清雅”;毁了他的“靠山”,却也逼出了他的“本事”;让他尝尽了“被人欺”的苦,却也让他懂得了“尊重人”的甜。
这就像人生——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天塌下来”的事,会失去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会被人欺负、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会觉得“活不下去了”。可正是这些“打不倒我们的事”,会逼着我们“醒过来”,逼着我们成长,逼着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韦应物少年时“无赖”,不是因为他坏,是因为他“没经历过苦”,不知道“靠山”会倒,不知道“本事”才重要;安史之乱让他经历了“苦”,让他明白“靠谁不如靠自己”,让他从“混不吝”的少年,变成了“有担当”的文人、官员。
他的诗,之所以能流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