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刘禹锡的“热血与跌倒”(4)

。他骂的是蚊子,其实是骂那些像蚊子一样的权贵——你们现在得意,早晚有一天会被拍死!

他看到有人两面三刀,一会儿说改革好,一会儿又骂改革派,就写了百舌吟,把这种人比作“百舌鸟”:

“笙簧百啭音韵多,黄莺吞声燕无语。”

意思是“百舌鸟会学各种声音,把黄莺的声音都盖过了,其实没什么真本事”。他就是要告诉那些人:你们别装了,谁不知道你们是墙头草?

他还写了篇砥石赋,里面说“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意思是“石头能把钝刀子磨快,法律能把愚昧变成智慧”。他这是在说:就算改革失败了,我还是觉得改革是对的,就像砥石能磨快刀子一样,法律和改革,早晚能把唐朝的“毛病”治好!

在朗州的日子,他过得很苦。夏天又热又潮,他得了风湿,一到阴雨天就腿疼;冬天没有暖气,他裹着薄被子看书,手冻得握不住笔。他没放弃读书,没放弃写诗,更没放弃自己的理想。

有时候,他会去江边散步,看着江水流向远方,心里想:总有一天,我会回到长安,再干一番大事。可他没想到,这一天,他等了23年。

有一次,他收到柳宗元的信,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日子也不好过。信里说:“梦得,我昨天去了永州的西山,想起以前在长安一起爬山的日子,心里真不是滋味。可我没认输,你也别认输啊!”刘禹锡看完信,眼泪掉了下来,他拿起笔回信:“子厚(柳宗元的字),我没认输。朗州的江很好,山也很好,我在这里写了很多诗,等咱们回去,一起给皇上看,让他知道,咱们还能为国家做事!”

那时候的他们,就像两个在黑暗里互相打气的朋友,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凭着心里的那点热血,撑着往前走。

刘禹锡在朗州待了8年。这8年里,他没闲着:他学当地的方言,听民间的歌谣,把感慨写进诗里;他还教老百姓读书写字,告诉他们“就算日子苦,也要有希望”。当地的老百姓都喜欢他,觉得这个“贬官”不一样,没有架子,还真心对他们好。

后来有人问他:“你在朗州那么苦,怎么还能写出那么有劲儿的诗?”刘禹锡笑着说:“苦算什么?我心里有要干的事,这点苦,不算啥。”

他不知道的是,朗州是他贬谪生涯的起点。接下来的十几年,他还会被贬到连州、夔州、和州,走了大半个中国。可不管到哪里,他都像在朗州一样,没认输,没消沉——因为他心里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