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白居易的长安岁月,这位写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诗人,在长安当的可不是“混日子”的官——28岁考中进士后,他拿着“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的硬脾气,天天给皇帝提意见,还写了一堆“捅马蜂窝”的讽喻诗,把中唐的贪官、苛政全扒了个底朝天。
他的诗不是写给文人看的“阳春白雪”,是老百姓都能听懂的“大白话”;他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不是玩文字游戏,是要让诗歌变成“替百姓说话的工具。
28岁考策林:别人写空话,他偏写“百姓的苦”
公元806年,长安的科举考场比往年热闹——这一年考的是“制科”,不是常规的进士科,考的是“策论”,也就是给朝廷提治国建议,难度比一般考试大得多。28岁的白居易,揣着一沓自己写的策林,走进了考场。
别以为考策论就是“掉书袋”,当时很多考生为了讨好考官,写的全是空话:“陛下圣明,好好治理,天下就能太平”“官员要廉洁,百姓要听话”,全是正确的废话,没一点实际内容。
白居易偏不。他写的75篇策林,没一句空话,全是盯着“百姓的苦”“官场的乱”“藩镇的害”说的——比如写赋税太重,他说“百姓苦,苦在赋税多,官吏还趁机敲诈,把百姓的粮食都抢光了”;写官场腐败,他说“有的官员天天喝酒享乐,不管百姓死活,这样的官留着有啥用?”;写藩镇割据,他说“藩镇像毒瘤,不早点割掉,国家早晚要出事”。
更敢的是,他还直接批评当时的政策——比如朝廷搞“宫市”,让太监去街头抢百姓的东西,美其名曰“采购”,白居易在策林里直接说:“宫市就是抢,太监拿着一点钱,就把百姓的东西拿走,这比强盗还狠!”
考官们一看这策林,都惊着了:“这年轻人,胆子也太大了,就不怕得罪人?”再仔细读,又觉得他说得全是实话,句句戳中要害。最后,考官们一致拍板:“白居易这策论,有良心、有见识,得中!”
放榜那天,白居易看到自己的名字,没像其他考生那样欢呼雀跃,反而蹲在考场外,想起了符离的日子——想起母亲用米浆教他写字,想起湘灵家种地的辛苦,想起逃荒时看到的饿肚子的百姓。他心里想:“考上了,终于有机会替百姓说话了,可不能忘了初心。”
没过多久,朝廷给了他一个官——左拾遗。这个官品级不高,才八品,权力特殊:专门给皇帝提意见,不管是皇帝做错了,还是官员有问题,都能直接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