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月娘继续说道:“林叔,村子好了,我们家才能更好。这不仅是给村子修门楼,也是给我们自己,给后世子孙修个念想。再说,”她顿了顿,语气坚定,“这钱,出自未晞所赠,想必您也早就猜到了。”
“你同未晞的情谊”林茂了然的笑了笑,“哪里需要猜。”
消息传开,全村再次沸腾。这一次,不用招呼,几乎家家户户都出了劳力。石生依旧请了那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主持,但具体的土木活计,全村能动手的都来了。
选址就在功德碑内侧,横跨在进入村庄的主路上。地基挖得极深,用的都是最好的青石。门楼设计得古朴而坚实,是单檐歇山式的顶,虽然规模无法与州县城门相比,但在乡间已是极为气派。
门洞宽敞,足以容纳两辆马车并行。门楼上方,预留了悬挂匾额的位置,两侧的砖柱上,还计划雕刻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的吉祥图案。
建造过程比修建石生家的宅院更显齐心。人们干着活,脸上都带着光,这不是在为别人干活,而是在共同缔造一个属于所有青溪村人的荣耀。
月余之后,青溪村的门楼终于落成。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崭新的青砖门楼巍然屹立在村口,与一旁的功德碑相互辉映。
门楼正中央,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是赵闲庭特意请人题写、并快马送回来的两个遒劲大字——“青溪”。
村民们聚集在门楼下,仰望着那两个字,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归属感。从此,所有进出青溪村的人,都将首先看到这座门楼,看到那座功德碑。
夕阳将门楼的影子拉得很长,金色的余晖洒在“青溪”二字上,也洒在功德碑“白氏未晞”的名字上。
门楼落成的半月后,石生月娘家巨大的宅院骨架已在秋末里奋力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如今默然矗立。
青石垒砌的墙基像巨兽蛰伏的脊梁,厚重的墙体已然封顶,将一个个未来的家园空间清晰地勾勒出来。
工地上不再有上百号人同时劳作的盛况,但每日清晨,依旧会有几个身影准时出现。那是留下的几个木匠和他们的徒弟。
主要的动静都集中在了主院的正房里,空气中弥漫着新木的清香和淡淡的桐油味道。
李木匠他们正用刨子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一扇门板的边缘,发出富有节奏的“沙沙”声,木屑如同金色的雪花般簌簌落下。
他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