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一百零六、重本不可轻毫末(3)

令其人口承载力下降,以消除威胁,方能确保数十年的和平。当然,地力同能量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永远倾向于自高处向低处流动,随着北方地力的不断缓慢涵养(经济活动、鸟类和兽类活动、水流、风沙),最终又会使草原地力恢复,从而出现新的强敌,但能够大大延缓北敌入侵的频率,为王朝争取数十年上百年的和平发展期,当比历史上北虏年年犯边的情形好多了。

隋朝再次占据河西、河湟和西域,唐朝在此基础上将漠南整体纳入版图,创造了清朝以前中原王朝的最北边界。在盛唐的开拓下,漠北一度都被安北都护府所辖。但是,短期的统治并不能为帝国长期的安全提供保险,随着武周政权乱政、后突厥帝国再次兴起,漠北草原丢失;而后安史之乱,回纥人占据阴山受降城,吐蕃人占据河西陇右,漠南、西域等地亦沦陷。当北方土地不稳定、北方边界不固定时,将长城南北当做“一家人”,终会为己埋下隐患。而唐一朝虽北伐次数极少,仅知名的李靖夜袭阴山等军事行动也都是小股精锐奔袭掏心,造成的土地物质损失极其有限。这也再一次表明了对北方敌人实施该战法的有效性,同时,盛唐的烟消云散也再一次证明了地力的重要性。当中原历经开元盛世造就的人口、物质大爆发,土地肥力和亩产也不可避免地再次下降,最终使国家实力无法承受北军南侵。因此,即便是统一的国家、自己的国土,也有基本盘和边境之分,更遑论羁縻地区、藩国等高度自立的地区了。在兴盛时期,帝国亦应居安思危,尽力增加基本盘的地力,同时加快同化边境和羁縻地区的人口,令其逐步变为基本盘(如明清改土归流使云南、贵州成为华夏基本盘)。

南北两宋的主题是“掠夺”,即过于强大的北军南下,使身处南方的帝国风雨飘摇,而北军每一次南下劫掠,都会造成土地物质向北流失,不过,女真战士和蒙古战士的战斗力举世闻名,金国人按照记载应为类似斯巴达三百勇士那种战士,死战不累不退,一支部队能消耗宋军十支;蒙古大军更是鞭笞全世界,中亚、阿拉伯、斯拉夫文明同中华文明一样相继被其彻底摧毁,未赶上近代化的列车。若非南宋时期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使农业帝国的周期性弱化,以及航海业兴盛使海上渔业成了陆上土地物质的有力补充,以两宋的小体格很难撑上近三百年。另一方面,两宋始终在贯彻华夏文明自北向南拓展农耕基本盘的进程,继衣冠南渡和唐末江淮流域安定爆发之后,第三次向南拓展基本盘即在两宋时期,四川、湖广(湖北加湖南)和浙江、福建地区涌入大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